从图腾、瑞兽到信仰……大咖专家“读龙”释疑
我们,如何成为龙的传人
![]() |
东汉“骖龙雷车”画像砖拓片 |
![]() |
![]() |
民间的龙凤面塑 |
最近,有人口专家预测,龙年或出现生育小高峰。因为中国父母乐于让孩子生肖属龙,隐含着“望子成龙”的愿望。
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一个现实中不存在、来自人类想象的动物。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说它是“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长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但在中华文化中,龙一直是瑞兽,几千年来都是重要的政治、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发祥和文化肇始的象征,也是我们民族精神精髓的所在。那么,我们是如何成为“龙的传人”的?
对于龙文化的起源,民族学、历史学、考古学都有广泛深入的研究。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中国秦汉史学会理事朱子彦认为:“归根结底,龙是图腾”。那么,皇权之外,为什么龙在民间也有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北京大学李零教授认为,除了上天,龙主要生活在水中,与江河湖海、水旱风雨关系密切,这对一个农业民族来说,至关重要。
图腾崇拜出现于母系氏族社会后期,与祖先崇拜分不开。在各式各样的图腾神话中,人类认为自己的祖先是某种动物。比如《史记·殷本纪》记载殷商人的祖先,是母亲吞了玄鸟的蛋后诞下的,殷商人以玄鸟为图腾。
以动物为图腾,在众多史前部落中普遍存在。再比如羌族的“羌”,图腾是羊,其他部落的蛮、狄等字中,虫、犬等偏旁也保留着动物崇拜的特征。
原始的龙比较简单,以蛇为基本造型。在距今7000年的红山文化中,龙造型与蛇相似。朱子彦指出,文献记载中也有伏羲、女娲“人首蛇身”的记载,“汉画砖上伏羲和女娲,蛇形尾巴紧紧地缠绕在一起。”
在漫长的演变中,蛇图腾向龙图腾转变(也有学者认为龙图腾来自鳄鱼),龙渐渐有了更复杂的特征。至于龙的形象,到了宋代,渐渐清晰,“角似鹿,头似驼,眼似鬼,项似蛇,腹似蜃,鳞似鱼,爪似鹰,掌似虎,耳似牛。”(出自《尔雅翼》)
不同动物组合在一起,反映了氏族和部落不断兼并,国家逐渐形成。以最强大的蛇图腾为主,朱子彦教授说,“各个部落取出各自图腾——飞鸟、走兽、游鱼——外形最鲜明的部位,组合在一起,成为综合性的、虚拟的龙。”
从这一意义上,“龙”是中华民族大融合的参与者和见证物。我们今天依然常提的“协和万邦”(出自《尚书》),含义上与龙图腾的形成是相通的。
随着大一统王朝的建立,龙从早期的图腾崇拜进入帝王崇拜阶段,成为皇权的象征。秦汉是一个重要时期。北京大学李零教授在《龙年说龙》一文中说,《易经》首卦“乾卦”是天,卦辞有“潜龙勿用”“亢龙有悔”等。龙代表的就是天。
秦汉以来,中国皇帝一向以真龙自居,俗称真龙天子。比如秦始皇,中国第一个皇帝,称为“祖龙”。刘邦是平民出身,怎么办?“只好编个瞎话,假托‘刘累御龙’的神话,说他的母亲刘媪被蛟龙上身,才有了他。”
汉文帝、汉武帝、唐太宗、武则天等,历代皇帝都借类似的故事以示天命,增强自己的合法性。日本遣唐使把这一套也学习了去,《扶桑略记》记载,宇多天皇(867-931)“即位之间,自干角山中,黄龙腾天”。
传统戏剧中有一出《打龙袍》,讲包拯奉李太后之命,责打宋仁宗。包拯不敢僭越,又不能违背太后之命,聪明的包拯脱下皇帝的龙袍,以打衣服象征打皇帝。
今天走进故宫、颐和园,还能看到明清两朝留下来的众多龙的形象。据统计,仅太和殿中,各种纹饰中的龙就有13844条。李零表示,晚期中国龙的形象,以颐和园仁寿殿前的铜龙为例,拼凑了9种动物。
在历代器物、绘画中,龙留下了不同时代的形象,反映着不同时代的时代气质和艺术风格,是中华民族多元多彩、和合共生的体现。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说龙“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飞天则兴云致雨,潜水则居住水中。对龙的想象,除了上天,龙主要生活在水中。李零说,由此可见龙与江河湖海、水旱风雨关系密切,对农业民族至关重要。
明清的古典小说中,对龙的想象更加瑰丽。《西游记》中龙王掌管水族以及降水,“四海五湖、八河四渎、三江九派”都有龙王,甚至乌鸡国的井里还有井龙王。龙王按玉帝旨意操作,降水时间和降水量有严格要求,不能出半点差错。
因此在民间信仰中,龙王庙到处可见。据传奉系军阀张宗昌,曾作《求雨》诗:“三天之内不下雨,先扒龙王庙,再用大炮……”以农耕文明为主的时期,降水是丰收的重要保证之一。
农历二月二“龙抬头”,又叫春耕节。朱子彦说,此时“二十八星宿”中“青龙七宿”升起,正逢惊蛰前后,阳气生发,雨水增多,万物复苏,体现着人们对春雨的期盼。南方地区至今流传着赛龙舟等活动,这些活动与农业生产、庆祝丰收关系密切,同时蕴含着齐心协力、团结奋斗、勇往直前的精神,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之一。
作为祥瑞,龙又是出类拔萃、能力强大的代名词,比如诸葛亮被誉为“卧龙”,龙与凤组成的CP又代表龙凤呈祥的祝愿。龙文化早已根深蒂固,龙的形象大量存在于建筑、绘画、瓷器、丝织等艺术品中。
改革开放后,一首《龙的传人》红遍大江南北,传唱40多年,寄托了中国人对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愿望。正如朱子彦教授所说,龙文化的流行体现了炎黄子孙相传几千年的文化积累和文化认同,“龙文化的理念就是所有的炎黄子孙都是一家人,都有一颗中国心,都有一个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