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多“大师”“总裁”网上卖课 都是演员,别信

返回

好多“大师”“总裁”网上卖课
都是演员,别信

撕碎虚假人设,平台已经出手了

作者:本报记者 何泠瑶 贾晓雯 阅读数:0
视觉中国供图

  本报记者 何泠瑶 贾晓雯

  “大师”教你入门国学、“总裁高管”教你投资、“情感大师”挽回术……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你是否刷到过这些视频,主角顶着光鲜的头衔,倾囊传授人生经验、专业知识,吸引眼球无数。其实,撕开这些人设的虚伪假面,背后可能是一场精致的骗局,有人入局方知上当。

  近期,抖音发布公告,宣布将重点打击“虚假人设”。抖音称,有少数“自媒体”策划虚假人设,自称为名企高管、专家或者自封不可查证的“大师”,以夸张或虚假的身份,将用户引流至第三方平台变现。平台将对违规账号开展专项治理,对其下架视频、取消营利权限、封禁账号等。

  邂逅完美的“总裁”

  在社交平台上搜索,踩过“高管人设诈骗”坑的人不少。

  “有事业、有颜值,就是很孤单,乍一看是‘完美人设’。”杭州姑娘小微说,自己也很惊讶,会在网上邂逅一位“总裁”:他创业8年,开时装公司,后来踏上互联网风口,赚了一大笔钱,他成了MCN公司的总裁,还在米兰做设计师。在他的视频下,点赞十多万,还有几万的评论,有的想求认识,有的想让总裁提供工作、教投资,等等。

  小微在视频下留言之后,没想到对方真的回复了,问她要不要去做模特艺人培训,还要加私人微信。加了微信,对方就推荐各种创业投资或模特培训,都是要收费的,价格还不低。“人设是假的,图片也是盗来的,总裁这么忙,还要和你加微信天天聊天,一看就是杀猪盘,大家不要被骗了!”理智的小微一语点破。

  最近,抖音上还出现一种新“骗局”,主角打着明星的旗号,专门吸引粉丝群体。

  小海经常刷一位男明星的短视频,偶然刷到,这位明星要搞直播开课,点进去却发现,原来是借着明星的头衔直播捞钱。比如某明星“教你短视频变现”,视频里的人顶着一张明星海报,多半没有经过本人同意,反正谁也不露脸。明星摇身一变,变成大学传媒学讲师,老师说,只要跟着操作,日入一台苹果手机。

  他们吸了一拨粉丝之后,就要加微信了,上来先交学费,一般要四五千块钱。“你问啥时候能见到明星,他说先学习课程,学完入门的再学进阶版,总有一天你会见到他的。”小海说。

  “大师们”摆的局

  最近,有网友发现,抖音上冒出了很多“国学大师”。账号粉丝一般在数百到上万,多是忠实追随者。记者发现,这些“大师”通常顶着一大串头衔,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委会副会长、中国管理科学院高级国学讲师等,但是这些机构,要么不存在,要么存在违规行为,被国家相关部门撤销了登记,比如中国管理科学院。

  “因为奶奶经常刷到,老一辈很信这个,我好奇点进去看。主播让我点粉丝灯牌再加群,说在派送福利,免费看四天公益课。我加了一个企业微信,说是国学堂的班主任。”网友倩倩告诉记者。前两天很正常,班主任天天催上课,第三天就开始卖课,硬说要“交钱结缘”。倩倩交了钱,对方给了几十节录播课自学,就不怎么搭理她了。没过多久,倩倩发现,对方的企业号联系不上了,估计是被投诉了。

  同样的“大师”,还有情感咨询赛道的。他们顶着“情感挽回导师”“金牌婚恋情感导师”等头衔,通过诉说心灵鸡汤引发共鸣,吸引深陷情感漩涡的网友们。

  安默(化名)刚刚分手,病急乱投医,在博主“孙能能”直播时,询问“如何可以挽回男友”。主播向她推荐了挽回大师,安默毫不犹豫付了咨询服务费,服务期15天,费用共2944元。对方发来一个纯音频的课程,一直重复内容像念书一样。“当时真是头脑发热,服务了一天,我就知道上当了,要求退款时,对方说要扣30%违约金。”安默说,经过一周的投诉,退款遥遥无期。

  有不少网友分享自己的血泪经历:“承诺一月内复合,但在缴费10000元后,直接被拉黑”“不停地诱导升级套餐,增加我的焦虑感,前后加起来支付了95680元,对情感挽回没有丝毫帮助”……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以“情感咨询”为关键词检索,就有2300余条投诉,受骗金额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

  打击“虚假人设”还要走多远

  这次打击“虚假人设”,抖音列出了治理的重点:无法核实的专业成就、无法核实的高管身份、无法核实的业绩、自封无法验证的“大师”。抖音称,平台将于即日起开展专项治理,对发现的违规账号,将采取包含重置昵称/个人简介、下架视频、取消营利权限、搜索不收录、禁止关注、封禁账号在内的措施进行治理。

  这些虚假人设的账号,部分能受到平台的治理,但那些更为隐蔽的潜在欺诈行为,是否能受到更大力度的监管和制裁?

  上海靖予霖律师事务所刑事律师黄洪连表示,单纯通过设定虚假的人设进行营销,来销售课程,可能还无法判断是不是构成诈骗,因为刑法意义上的诈骗犯罪中的“骗”是基于非法占有目的,对核心事实实施了虚构或者隐瞒真相。不过,如果卖家所提供的课程实际上完全并非其宣传时承诺的内容、服务标准,明显价值不符,或者学习该课程根本不能达成宣传所述的目的,又或者卖家销售课程后,实际又故意拒绝提供相应的课程培训服务的,则有可能构成诈骗犯罪。

  那么,平台该如何进一步遏制虚拟人设行为?黄洪连认为,针对卖家此类虚构人设进行营销的行为,平台应当加强用户的资质审核,针对卖家不同的经营风险行为采取不同等级的监管措施,避免用户遭受财产损失。

  “对网友而言,一旦遭受类似诈骗,应当抓紧固定订单证据,向平台了解卖家主体身份信息。”黄洪连说,一方面向平台反映,另一方面也要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