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许倬云昨去世
享年95岁
他的《经纬华夏》曾上榜
本报“春风悦读·66好书”
斯人已逝
江河万古
![]() |
陈荣辉 摄 |
![]() |
周一下午,一则消息引发了学术圈和公众的广泛悼念:
历史学家许倬云(1930-2025)于8月4日清晨在美国匹兹堡离世,享年95岁。
很多人都看过《十三邀》第八季时对许倬云的那期访谈,许知远问,93岁回头看,最大的遗憾是什么。许倬云回答:“但悲不见九州同。我在抗战中长大,中国两个字刻在我心里……”
生于1930年的许倬云,祖籍江苏无锡,历史学家、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曾执教于多所高校,早年专注上古史,晚年以独树一帜的“大历史观”闻名,著有《万古江河》《经纬华夏》《西周史》等众多学术著作和大众历史读物,闻名海内外。
他的名字来自《诗经·大雅》:“倬彼云汉。”倬(zhuō)意思是浩大,云汉即银河。斯人已去,但许倬云对故土的思念、对中国文化的热忱、对人类命运的关切,将一直被我们铭记。
“往里走,安顿自己。”
许倬云的父亲许凤藻参加过辛亥革命,后任海军少将。1930年,这个家庭迎来一对双胞胎,取名许倬云、许翼云,哥哥许倬云因先天性肌肉萎缩导致手脚弯曲,一辈子离不开拐杖。
成长于抗战年代,许倬云童年跟着家人辗转南北。1937年,许家在四川。7岁的许倬云因身体原因不能上学,坐在家门口的抱鼓石上,目睹川军队伍从家门口走过,赶赴前线。母亲带领许多女工烧开水给部队喝。有长辈驻足:“这些人一个都回不来的。”这是许倬云真正有记忆的开端,“忽然从小娃娃变成有悲苦之想”。
7月24日,在他去世10天前,许倬云微博账号留下的最后一条,是他回忆川军开拔前往台儿庄的片段,“长大后我才晓得,当年川军派出一个师直奔前线,在台儿庄全阵亡,从士兵到师长,一个不留。这是我最难过的事情。”
家国之恸由此刻入孩童的生命深处,日后化作对中国、对中华文化的无限情思。
1948年底,许倬云随家人迁台,进入台湾大学读书。他以历史系为主、考古人类学为辅,还旁听中文系、外文系的课,接触了一众优秀名师。考古学家李济,曾主持安阳殷墟发掘,被誉为“中国考古学之父”;古文字学家董作宾是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称的“甲骨四堂”之一。1956年,在胡适的推荐下,许倬云赴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学成后任台大历史系主任,后赴美匹兹堡大学任教,从此家国隔山海。作家、学者王小波1984年考入匹兹堡大学东亚研究中心读硕士,老师就是许倬云。这段师生情谊后来也广为人知。
在著作等身的背后,是许倬云颠沛流离的苦难经历,以及先天残障造成贯穿人生的病痛。90岁那年,他下身瘫痪,背部神经痛彻骨髓,吗啡都无法缓解,仅剩两根手指可以操作鼠标、键盘和轮椅操纵杆。20万字的《经纬华夏》也是他在这种状况下完成的。这些逃无可逃的磨砺,擦亮了他的人生底色,“我从生下来就知道自己是残缺,不去争,不去抢,往里走,安顿自己。”
“往里走,安顿自己。”这句话曾给无数迷惘中的人带去力量和勇气。
“你们一定要加油啊!”
许倬云学兼上古史、经济史、文化史、考古学、社会学,他是一个关怀社会的历史学者。因此他晚年常为大众写史,也正因此,他关注年轻朋友的生活。
去年4月23日,许倬云注册了微博“许倬云说历史”。一年零四个月,他留下了227条微博。在微博中,他写道:“希望年轻的朋友,能养成观察世事、观察往事的习惯。时时刻刻在局外,时时刻刻又在局中的视角。”他欢迎大家与他交流探讨历史、人生问题。很多年轻人喊他“宝藏爷爷”。
助手冯俊文陪伴许倬云多年,在他的理解中,许倬云致力于为大众写史,跨越时空和代际与公众交流,仍然是因为垂暮之年、寄身海外,借此寄托故国之思。
对接过他的编辑、采访过他的媒体人,对许倬云的印象,往往都提到谦和、平等、谦虚。
2022年,许倬云接受媒体采访,谈及他的身体状况,他说“我是个病人,所以穿了病人衣服……你不在乎吧?”“我耳朵不灵光,声音有点哑,没以前亮了,你包涵点啊!”同年,媒体人李菁曾去美国拜访他。告别时,他用力地、大声地连说几句:“你们一定要加油啊!”
知道很多年轻人通过《十三邀》节目开始认识他、喜欢他,他说:“我没想到这么温暖的、热烈的反应,所以我就觉得我该尽义务了。”
在2022年新年,许倬云录制了一段视频,说些想对年轻朋友说的话。他说,“世界如同过去一样,永远有许多难测的风云要来,你时时刻刻要准备自己面临风云,不要乱,不要慌。”他说,“年轻人,我想说,不要习惯性地成为一个‘单向度的人’。”
今年5月26日,在一段视频中,许倬云说愿意尽他的余年,帮助年轻人身心安顿。他看见许多年轻人努力在创造一些新东西,科幻也罢、讽刺小说也罢,都有人在做,这是好事情。“我看见年轻人的渴望,所以我舍了,老骨头散了也无所谓,我该做的事我不要耽搁,尽量做下去。”
“想念故乡的时候,
会看看这张照片。”
或许,正是这种“舍了也无所谓”的决心,也因为对中国文化传承的殷殷深情,让晚年的许倬云仍笔耕不辍。
2023年,93岁高龄的许倬云为华夏文明写了一部传记《经纬华夏》,也为自己的学术人生留下了一部集大成的总结之作。这本书再现了中国大地上人群、族群、文化互动融合的轨迹,以赤子之心瞻见了一个有根底、有方向的中国。
去年,2023年度“春风悦读·66好书”公布,《经纬华夏》上榜。
当时,出版界很多人都知道,老先生以仅能工作的两根手指,在冯俊文等人的帮助下写这本书,都愿意为他做这一本书。最后,这本书交给了新经典文化有象工作室的主编马希哲。2017年时,他是许倬云《万古江河》的编辑。在这部通俗的文化史中,许倬云认为文化这条万古江河,要流入世界的大海,要开放。而在《经纬华夏》中,许倬云融合全球史观和文明互动,突破单一文明内部叙述,“从世界看中国,再从中国看世界”。春风悦读榜评委、资深出版人阳继波在《经纬华夏》的推荐语里说,“‘全世界人走过的路,都是我走过的路之一’,许先生之胸襟和学识,决定了其视野,也决定了他在这个时代所具有的启发性。”
多年前,冯俊文刚到匹兹堡不久,在许倬云家,许倬云指着书桌左侧墙上一张照片,说:“这是Leo(许乐鹏,许倬云之子)在多伦多拍的。天将破晓,水天相接一线……我常说‘往里走,安顿自己’,这幅照片较能传达如此意境……”
“我小时候在长江边长大,想念故乡的时候,会看看这张照片。”
(感谢郑科鹏先生、龚文豪先生对本文写作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