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受电击总比坐牢强”
临沂网戒中心辩解电击治疗网瘾,部分家长亦表支持
自今年4月起,有媒体陆续刊登临沂网戒中心“电击治疗网瘾”导致戒网者“生不如死”的新闻后,此前“救苦救难”的网戒中心变成了“地狱”和“集中营”。
网戒中心
成众矢之的
7月16日下午,媒体公开报道卫生部叫停“电击”治疗后的第三天,东方早报记者走进临沂网戒中心并展开了20天的实地调查。
山东临沂网瘾戒治中心近来陷入了一场舆论的漩涡,而中心主任杨永信自称“百口难辩”。
让临沂第四人民医院开办的该中心陷入舆论漩涡的是令人“痛苦和恐惧”的网瘾“电击”疗法,使用的仪器为“DX-ⅡA电休克治疗仪”。
“不了解的人一听是‘电击’,用电来电孩子,就想当然的会觉得非常痛苦,觉得是在虐待。”杨永信称不知如何辩解。
现在,一些家长们担心媒体的炒作可能让网戒中心关门大吉,“谁让这里关门,我就把孩子送给谁!”
低频脉冲
替代“电休克”
在7月中旬,临沂网戒中心接到了相关的“电击”治疗叫停通知,当初进行电击治疗的“13号”室之后也改为“心理治疗导入室”。杨永信表示,该中心5月中旬停用了“DX-ⅡA电休克治疗仪”,6月4日将其交付临沂市药监局。
而央视《新闻调查》栏目8月15日播出的《网瘾之戒》披露,临沂网戒中心2004年购进的“DX-ⅡA电休克治疗仪”为2000年就已停产的非法产品,但杨永信自称“不知情”。
停止“电击”后,网戒中心购进了替代的“低频脉冲治疗仪”。几名孩子向记者描述了这台仪器治疗的感觉,“以前的仪器感觉是比蚂蚁咬得要重一点,眼前感觉有网状的东西,现在感觉网状的东西少一些。”
杨永信则介绍,“低频脉冲治疗仪”产品生产许可及注册均符合国家相关部门的各项管理规定。
或许吸收了此前“电击”风波的教训,新带孩子入院的父母都会和医院签订一份“科研入组知情同意书”。
因为“低频脉冲治疗仪”是首次被用于网瘾的治疗,临沂第四人民医院还列此为专项课题通过了医学伦理审查委员会的审核,同时按照卫生部规定,实行治疗项目免费。
家长表示,“电击”只是整个治疗过程中的一部分。大多数家长都认为,“效果最大的应该是心理点评课,课上解决了孩子和家长们的心结,让他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沟通。”
“电击”与“人权”
之争
在这里,所有的戒网者都称为盟友,这些盟友的年龄从最小12岁到最大40多岁,其中绝大部分盟友年龄为12到20岁。“电击击倒了孩子的人权”,类似这样的观点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共鸣。
据了解,“DX-ⅡA电休克治疗仪”是适用于狂躁型精神病患者的一款抽搐型的治疗仪,3年前被杨永信用于治疗网瘾,杨永信说:“这是精神科常用的一种治疗仪器,我只不过是创造性地把它借用到治疗网瘾上,且电流量控制在0到5毫安,根本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我自己使用时就常常被电到。”
但有从该中心出院的孩子对央视称,亲眼见过用10到40毫安的量,而央视则援引专家的研究报告指出,由于该电休克治疗仪治疗方法剧烈,对于心肺功能较差或儿童以及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等的一定要慎用,“否则,会有造成认知损伤的危险”。
部分网瘾少年
游荡在犯罪边缘
家长们对于外界的“人权”争论则显得非常不理解。很多家长抱着“最后的希望”来到这里,因此人权的讨论在他们看来,似乎是“不切实际也不了解实情的外行话”。
不可回避的问题是,一些网瘾少年游离在犯罪道路的边缘。今年6月份,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在对临沂网戒中心的121名戒网者进行的一次调查显示,121人中有14%抢过他人钱物,19%敲诈过他人钱物,23%在外面偷过钱,4%贩卖过毒品,6%吸食过毒品,6%贩卖过人口,9%参与过赌博。而参与打架斗殴的人高达63%。
很多家长激动地回应说:“宁愿送到这里‘电击’,也比让他走进牢房要强!”有些家长认为:“如果让孩子继续沉迷于上网,他可能就会滑向犯罪的道路。那么这时是要保护他继续玩游戏的自由权还是做一个良好社会公民的权利?”
不过,家长们也认为采取骗或绑的行为简单粗暴甚至有点“违法”,但他们认为自己再也找不到其他更好的办法,只有“以身试法”了。
有专家认为,在国内规范缺失的情况下,一般以国际通行的伦理原则《赫尔辛基宣言》为准,就该宣言所规定的临床科研的合法性原则、知情同意原则、有利和无伤害原则等,医疗法学专家卓小勤认为,“无论目的如何正确”都不能突破这些原则,否则“最终受害的是患者”。
东方早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