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贵大桥”
拿它没辙了吗
钱塘原声
■方小晶
因小车每次过路费要收30元,广州黄埔大桥被称为当地的“最贵大桥”。眼下关于这座桥的收费问题,当地正在进行听证。不过看来降价的希望不大。因为连成本调查队也说了,单车的过桥通行成本就达到了27.4元,虽然比大桥投资经营方自报的29.11元下降1.64元,但加上企业的合理利润,离30元也就不远了。
要感谢听证成本调查队,他们经过仔细的核算,认定大桥投资方上报的年度运营成本多报了1908万元。1908万元看看数目不少,放在总成本2亿多元的盘子里,也就不到10%。这么一来倒认可了收费的合理性,也就堵上了降价的大门,估计市民见了这结论是高兴不起来的,建设方倒是挺满意。
结论看似无懈可击,有心人却能发现其中的小小漏洞。通行成本的计算有个前提,即日均交通量是按大桥预计的3万左右车次标准来定的。这标准显然不是满负荷时的数字,杭州钱江三桥在大修前的2005年,每天还有将近6万车次的流量呢,高峰的时候更是达到7万余辆,号称高规格豪华大桥的黄埔大桥,通行量还不到钱江三桥的一半,显然有点说不过去。
恰恰是高昂的通行费用,让黄埔大桥远远吃不饱。许多广州市民宁愿舍近求远,走南沙港快线过江,通行费一下子可以降到3元!相差10倍的过路费让市民们“被绕路”了。这座桥的用途就打了个大大的折扣。
用什么方法计算通行成本,对企业,是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考量,对政府,却是如何平衡百姓利益、社会综合效率和企业利益的问题。把通行费降到20元甚至更低,吸引更多的车子上桥,企业的效益未必会下降,如果企业害怕冒风险,就得靠政府这个“中间人”来提出合理的方案,既考虑到建设方的风险,也要让大桥发挥更大的作用。简单地给出一个成本公式,可不是完美的答案。
最贵大桥的困局,并非没有破解之道。比如说政府可以强制降低通行费,但在达到相应流量之前,给予一定的补贴或无息贷款。当然这补贴不是让企业旱涝保收,而是逼迫你去做好服务,挖掘通行潜力——这么大的市政配套工程想要完全撂给市场,显然意味着城市管理失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