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中学从杭州“搬”去了值日生制

返回

绿城育华办了个国际文化节

德国中学从杭州“搬”去了值日生制

阅读数:0

  本报记者 肖菁

  

  三天前,北京工人体育场,坐在替补席上的宋卫平眼睁睁地看着绿城意外降级;与球场上的黯然形成巨大反差的是,绿城在教育领域的产业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却在这两天热热闹闹地迎来了自己的第六届国际文化节。

  绿荫掩映中,尖顶、围廊,绿城育华学校的建筑不太像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更接近于一个带着点现代国际意味的地产项目,所以,当德国、法国、瑞典、新加坡、日本等国的知名中学的校长和学生一起活跃在这样的氛围中,关于教育的话题,碰撞出来的观点让人欣喜:中西方教育理念和方式逐渐交错,走向相互通融。比如一边是国内学校越来越OPEN(开放),另一边是一贯倡导“自由”的法国和德国的中学校长们纷纷表示要给孩子们做做规矩了。

  中西方教育在这里融合:

  要自由,也要纪律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是一所从初一到高三的中学,而中学恰恰是一个孩子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换句话说,孩子能不能成才,中学阶段是关键。昨天的校长论坛是文化节的重头戏,议题是“国际视野下的中等基础教育”。

  与会的校长们对于阐述他们国家的教育趋势绝对有发言权,因为由他们领军的中学基本上都是各国的翘楚。

  议题似乎很大,但校长们讨论得很热烈,而且一下子就总结出了差异性和共同规律。因为文化和历史的差异,欧洲和东亚的中学教育向来各走“偏锋”:前者崇尚自由,后者强调纪律。但眼下,学习氛围充分自由的德国法国越来越强调“管束”学生;日本、新加坡还有我国等东亚国家学的却是西方中学教育“海纳百川”的气度。一句话,双方“融合”了。

  德国的拉特瑙高级中学RAMER校长介绍说,学生的发展不是他个人的事,把什么样的人送进社会,就是一件全社会的事,这是中学对社会的责任。欧洲人目前的中学教育就是把这种责任培养成学生的个体责任感。

  在德国,老师可不是那么好当的。为了更好地“管束”学生,德国开始给中学老师立行为准则,比如老师要努力成为学生的榜样,要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和立场。

  来自日本的静冈中学校长饭田善规则提到,日本和我国一样,长期以来中学以升学率论成败,中学生生活在高考的巨大压力下,因此,大家要学的正是西方那种OPEN教育理念,不是培养大学生,而是培养有用的人。

  德国中学搬走了中国的值日生制度

  杭州绿城育华学校已经办了16年,国际文化节已经办了六届。参加论坛的大部分都是育华的国际友好学校,他们和育华的学生每年都会“走出去,迎进来”。每年,育华学校都有将近300位学生出国交流。

  国际交流让育华显得有点与众不同。比如育华专设了120门校本课程,有茶艺、木工、烹饪等等,听起来似乎像选修课,实际上学生一旦选好校本课程,每天就会有固定一小时去学习,一周五小时,累计起来基本上超过了语文数学等专业课程时间。这里的外语课就像“玩”一样,课本剧表演很常见了,声情并茂地给英语大片配音也是学生们的拿手好戏。

  所以,数年来的沟通让校长们在交流时常常感觉眼熟“哈哈,学我们的”,新加坡在杭州绿城育华看到了他们的教室布置,有鱼港有盆景,德国的中学搬去了中国的值日生制度。

  育华教育楼大厅里的钢琴很显眼,据说原来都是放在仓库里锁起来的,现在索性搬出来让学生随便弹。“会不会被学生们弄坏啊”,当初的担忧最后证明是多余的,钢琴不仅没有遭遇粗暴对待,而学生们在钢琴面前也自然而然地学会了优雅。

  国际交流,源自老宋也当过老师

  为什么如此国际化发生在绿城,除了体制上的原因,和曾经当过老师的老板宋卫平的教育理念不无关系。

  绿城教育集团理事长陈仰光先生和宋卫平是大学同班同学。据他转述的老宋语录,我记得最清楚的即是,“不是仅仅在分数的意义上把他们送入重点高中、重点大学,我们要给他们留下最基本的人文烙印,给他们的成长提供一个基础,指望他们为这个社会、这个民族做更多更好的事情。那样,等到我们老的时候,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好的,这不是由我们直接做到,而是靠我们老师的培养,由我们的下一代———他们将成为社会的主流、社会的中坚,来引导这个社会的价值取向。”

  昨天在采访中,德国的拉特瑙高级中学RAMER校长给记者说了一个德国谚语:两只脚走路,总有一只脚迈在前,一只脚在后,但是,后面的那只脚总有机会迈到前面来。德国人说的意思落实到中学教育上来,考大学只是其中一只脚,只要素质到了,没上大学也总有出息。尽管RAMER校长是握着咖啡夹着雪茄这么说的,但是他说的和眯着眼睛声音温和的老宋所表达的是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