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女青年的 优雅书柜

返回

文艺女青年的 优雅书柜

作者:实习生 苏婧 陈宽 本报记者 王湛 摄影 魏志阳 阅读数:0

  苏七七是一个标准的学院派姑娘,从文学硕士一直读到电影学博士,毕业后又在大学里教授电影解析。她也是个标准的文艺女青年──钻研西方文艺理论,熟读中国古典诗词,喜欢窝在家看伯格曼的电影或者带本书去咖啡馆看上一整天。

  她瘦小的身子,长发及腰,架一副黑框眼镜,说话声音尖尖的但不刺耳,讲到忘我处会笑得合不拢嘴,像个长不大的小孩。

  七七家的书房在阁楼上,两排白色的书架整理得非常整齐,书架边挂着梵高的油画和一些电影海报,茶几上放着茶水和鲜花,沙发旁还有取暖器,这是个非常温馨舒适的阅读空间。

  文青也喜欢读理论

  七七是影评界的名人,她在杂志《看电影》的专栏上写影评,上大学时就出版过两本文艺评论集《声色现场》和《第一感》。她在豆瓣上的书评和影评有上百篇,关注她的友邻有1000多人。

  “小时候看外国文学比较多。比如《简爱》、《安娜·卡列琳娜》。”和很多人一样,七七也是看着这些经典名著长大的。现在她比较偏好侦探类小说,例如劳伦斯·布洛克,“那时候我看了一本译林出版社出版的劳伦斯·布洛克的书,之后写了篇书评寄给这家出版社的午夜书评俱乐部,没想到他们看了特别高兴,给我邮寄来了劳伦斯·布洛克的全集。”在谈到自己的这一桩趣事时,七七乐呵呵地从书架上搬下来这套大红色封面的图书。

  “因为专业的关系,很喜欢看电影导演的传记。”苏七七说自己最喜欢的电影导演是伯格曼。当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或者有些事想不通的时候,她都会找来伯格曼的电影看一看,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七七说自己心是东方的,脑是西方的。因为从小她打下的底子是古典文学的,但后来西方美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慢慢操控了她的思维。苏珊·桑塔格和瓦尔特·本雅明是她最喜欢的两位理论家。“看理论可以培养思维能力,它可以给我一个方法论,以不变应万变。”也因为这样,七七说在阅读文艺理论并理解其中的逻辑推理的过程中给自己带来了莫大的成就感。

  给儿子翻译《马桶的故事》

  去年,七七翻译了一本外国的插图版儿童书《马桶的故事》。“可能是因为我有了孩子的原因,图书编辑觉得我的文字也会适合小孩子阅读的。”在这样偶然的情况下,七七有了第一本自己翻译的童书。“我觉得翻译童书挺好玩的,轻松有趣,而且简单,我翻译的时候只要想象着我是在给儿子讲故事就行了。”

  当被问到儿子现在都在读什么书时,七七从书架最下面一层的那一摞图书中找出一本《海豚的花园》,“这是他最近在读的一本书,他的阅读水平还是挺高的。”七七的儿子沫沫现在上幼儿园小班,但是已经识很多字了,差不多有小学二年级水平。 

  生了儿子以后,七七就开始关注童书了,因此,现在她有时也会写一些童书的书评。“虽然现在沫沫似乎对《葫芦兄弟》和《奥特曼》更感兴趣,但我希望他可以看一些科普类的童书,像《神奇校车》,让他能慢慢学会独立思考。”

  有书才有安全感

  随时随地的阅读对于七七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习惯出门的时候随身带着一本书。”她说只有这样自己才会有安全感,“出门总是有需要等待的时候,这时我就会用看书来打发时间。比如昨天在排队买火车票,那么长的队,等我拿出包里揣的书慢慢沉浸其中,这时队伍似乎也没那么长了。”    

  另外,七七有个很小资的习惯,就是看书就喜欢去咖啡馆。“我喜欢咖啡馆里的环境,干净的大玻璃窗、有质感的桌布、花花草草、浓郁咖啡香。不用管旁边的人在谈论什么,只专注于自己手里的书,就可以舒服地打发掉一整天的时间。”家附近的咖啡馆是七七另一处阅读空间。“换一个环境对于阅读来说也会有不同的体验。”

  快问快答Q&A

  Q: 您是否知道自己有多少册藏书?

  A:1500册左右。

  Q:您记忆中自己买的第一本书是什么?

  A:一套诗歌小册子。

  Q:您一般以哪种方式买书,逛书店还是网上购买?

  A:基本从上网买,偶尔去书店。

  Q:您每个月大概花多少钱买书?

  A:200─500元。

  Q:您手上正在阅读的是什么书?

  A:雷蒙德卡佛的《当我们谈论爱情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Q:您的读书习惯是:坐着读还是躺着读?

  A:读小说时喜欢钻在被窝里。

  Q:您平时阅读,网络和纸面阅读的比例是多少?

  A:纸面阅读为主。

  Q:您从图书馆或朋友那里借书吗?

  A:很少借。

  Q:您向朋友出借自己的藏书吗?

  A:会借,我一点都不小气。

  Q:有没有一本书,是每年都要拿出来读一读的?

  A:伯格曼的《魔灯》。

  Q:如果让您一个人只准带一本书去一个地方,您会带哪本?

  A:同上。

  Q:看书时的最佳佐料?

  A:说不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