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当年为何不惜笔墨

返回

端午节古道探秘将走的金华北山在《浙游日记》中记载尤为详实

徐霞客当年为何不惜笔墨

作者:本报通讯员 刘白 本报记者 杨静 阅读数:0

  “盖金华之山,横峙东西,郡城在其阳,浦江在其北,西垂尽处则为兰溪。……婺水东南从永康经郡之南门,而西北抵兰溪,与衢江合。”人在船行中,徐霞客远远望见北山“突兀天表,若负扆然,而背之东南行然。”明崇祯九年(1636年),徐霞客金华北山之行的记载尤为详实,洋洋四千余字竟然占了《浙游日记》一半左右的篇幅。

  古时道教文化盛行,金华北山当时名声在外,为浙江道教名山之一。北山金兰古道位于金华市境内北部,是金华北山通往兰溪的交通要道。下周一、二,由雪花啤酒等单位和机构共同发起的雪花啤酒古道探秘系列活动第十五站行走北山金兰古道,看独特的喀斯特地貌,寻找当年道教文化的遗址。

  金华北山为金华山、赤松山等山之合称。山中层峦叠嶂,清泉潺流,洞穴四布,怪石林立,主峰海拔1300余米,面积约2.5平方公里。金华北山又名长山、常山。山间双龙、冰壶、朝真三洞合称“金华洞”,为道教第三十六小洞天,名曰“金华洞元洞天”。赤松山传为古仙人赤松子于此引牧羊少年皇初平修道成仙之地。

  徐霞客的“万里长征”中,真正的地理考察,金华北山算得上是第一站,因为北山三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徐霞客耳闻已久,正好趁此次出游一了心愿,并以地理学家的眼光审视,这是徐霞客对金华北山考察不惜笔墨的重要原因。

  一条古道的文化厚度,通常要与和它有关的诗词歌赋成正比。如此,我们不得不赞叹,这又是一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道。 

  袁吉《登金华山》,以“金华山色与天齐,一径盘纡尽石梯。步步前登清汉近,时时回首白云低”来描述当年北山的风光。初唐陈子昂的《登金华观》、孟浩然的《寄赤松道士》、苏轼的《卧羊山》、王安石的《山桥》等,更为金华之山光水色增辉添彩。及至近代,郁达夫的《金华北山》、叶圣陶的《记金华的两个岩洞》,写得娓娓动人,饶有情趣。

  这个文化气息尤为厚重的端午节,一起体会北山金兰古道的神韵和风姿。活动时间为6月14日、15日,全程徒步26公里,第一天15公里古道山路,以上坡为主,其中有北山最高峰1312米,挑战体力需用时5-6小时左右;第二天11公里古道山脊山路为主,有明显的爬坡(双尖1017米)亦需用时4-5小时左右。费用AA制,每位活动成员还将获赠一箱雪花啤酒,想参加的可致电0571-28993071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