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微书评
2010年之书
《风语》·麦家
@你是我的雷蒙斯:当我们所有人把麦家和他的小说“类型化”后,他自己勇敢地跳出了谍战的圈子,在小说之中完美体现了人物与时代背景下的大冲突,这样的冲突则给小说带来了一种迷离的美感。
《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史景迁(美)
@瘦墨:作为一个研究中国历史的学者,史景迁这个名字的含意无需解释。太史公不知道千百年后他有个外国学生。张岱二字更无须多言,他就是浮华与苍凉的最好注脚,让我们且翻书页,看一代玩家的命运。
《城门开》·北岛
@江南热摩卡:人的故乡,并不只是地理上的家园,是那一段往昔的时光,也是所有能看到的,闻到的,听到的,摸到的,体会到的等等等等的总和。爱北岛的诗,也爱他的散文,看了之后才知道,什么是文字之美,什么是干净。
《1Q84 》·村上春树(日)
@金圣叹:书中的小小人正对应《一九八四》中的老大哥,而且比老大哥还有意味。这确实是在《一九八四》基础上又往深想了一步。
《鸟看见我了》·阿乙
@小城故事:在小说方面,阿乙术有专攻,一流高手带给我们一品文字,他是一位出色的小说工匠。
《酥油》·江觉迟
@风轻扬:这是一本有情怀的书,它不是小说,是人生。
《中国高校之殇》·刘道玉
@武状元:刘道玉直面中国高校问题,直面“钱学森之问”,和其他人不同,他还给出了答案。
《民主是一种现代生活》·蔡定剑
@默默花开:1月,这本书面世;11月,它的作者离世。重温那些文字,可以感受到作者心中跳动的民主激情。
《沉浮与枯荣:八十自述》·江平
@在路上:这是一本用生命写成的书,是一本关于大时代大智慧的书。
《市场的逻辑》·张维迎
@第五大道:作者对金融危机的解释,对市场逻辑的梳理,对市场与幸福之间关系的升华,都发人深省。
《我的阿勒泰》·李娟
@彩云之南:一位年轻女性在巨大的荒野中寂寞地散步,仿佛哈代笔下的女主人公。
《蒋经国传》·陶涵
@直到永远:读罢此书,那个本来模糊的时代,一下子清晰起来。
《朝闻道集》·周有光
@彼得潘:这是周有光站在世界的高处对中国“华夏文化”几千年传承的回顾和梳理。
《天工开物栩栩如真》·董启章
@clong:透过作者的自述,我们经历一段魔幻的旅程。
《从蔡元培到胡适:中研院那些人和事》·岳南
@流马:书中所呈现的长久被遮蔽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将帮助你更准确地把握历史。
《我城》·西西
@遆存磊:藏于许多人内心深处的“我城”,在尘嚣的遮掩下蒙受其垢,反而在《我城》中如见明鉴,为我们的生活带来希冀和别一种可能性。
《重读近代史》·朱维铮
@小G:重读近代史,就是想去触摸一下过去的真实,非政治性的。
《我们台湾这些年》·廖信忠
@苏打蓝:用个人和家庭的生活编年史串起了三十多年来台湾的历史坐标和政治路向。
《在云端》·沃尔特肯(美)
@绿野仙踪:生活在云端,是现代都市人的真实写照,为工作奔波,来不及关心身边的亲人,等到回头才发现,失去了最珍贵的东西!
《春天责备》·周云蓬
@周遊:诗人闭着双眼涂出来的笔迹,如倒翻的墨水瓶,湿淋淋地开始流淌,一笔一画中,勾勒悲伤,勾勒流年。
《一个都不正经》· 张发财
@胡小孩:他八卦历史,八了大量史料,写东西身轻如燕,仿若一个浪迹民间的侠客,站在茶余饭后的邻里中间,唠历史的嗑。
《公司的力量》·《公司的力量》节目组
@phoenix797:看了很受震撼,终于知道为什么美国会有那么多世界闻名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家骨子里就有一种力量。
《郎咸平说:我们的日子为什么这么难》·郎咸平
@地下地上:不管郎咸平出于什么目的,但是他提出的问题确是实实在在的,这些问题也确实阻碍了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李炜光说财税》·李炜光
@鲍丁:庞大的财政和税收,早就是经济发展舞台上闪亮的主角,人们感受着它、关注着它,却全然不了解它。李炜光很乐意告诉你这是怎么一回事。
《活着就为改变世界》·杰弗里扬(美)
@猿来是我:这部乔布斯的传记,只记到了2005年。那个时候,iPhone还没出世,苹果还没有成为世界第二大公司,乔布斯还没有击败微软。我欣赏作者的态度,乔布斯不是完人,冷酷而缺乏感情,是一个商人。
《大象为什么不长毛》·方舟子
@从前以后:书刚读了一半,基本印象已经形成了:观点靠谱,装帧有趣,是本少老咸宜的好书。
《寻找韩国之美的旅行》·裴勇俊(韩)
@花公子:一张俊美的脸除了演戏还有什么用?这本书大概可以做一范例吧,裴勇俊带你玩转韩国,听起来还有点靠谱。
《拯救男孩》·赵霞 孙云晓 李文道
@浅底翔鱼:感谢作者们把该观点带到中国,让更多人能了解性别教育的重要性。重要的是站在男性的视角对教育提出了要求~在这个领域已经有太多了女性观点。
名家推荐
整理 实习生 虞珊珊 俞洁莲 本报记者 屠悦
《少年张冲六章》·杨争光
李敬泽:关于父母和孩子、关于残酷荒凉的青春的强劲书写。
《中国在梁庄》·梁鸿
李敬泽:回到乡土,认识陌生的故乡。引人注目的非虚构尝试。
《老八舍往事》·武大中文系1978级
李辉:对比现在的校园,我们会发现,从教育来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是一个很值得怀念和总结的年代。
《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法拉奇[意]
徐岱:历史上有个奇怪现象,长期来一直饱受不公的女性中,常常会出现几位能让同时代男人相形见绌的人物。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就是一个代表。对于中国读者,她的文字能让人联系到古代的李清照、现代的张志新、当代的龙应台。
《重来》·杰森弗里德(美)
吴晓波:读得懂它的人,读来热血沸腾;读不懂它的人,食而不知其味。《重来》一书,或可作为开拓商业思维的试金石。
《稻盛和夫自传》·稻盛和夫(日)
吴晓波:从德鲁克的“将管理作为一种实践,而非科学”,到松下幸之助的“烟火气中的自来水哲学”,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承袭两人实学与人学,他的传奇正在于此。
《巨河流》·齐帮媛
李红平:作者是台湾大学英文系80多岁的老太太,出生于东北,她的个人命运和中国的民族命运呼应,这本书还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温情。
《四喜忧国》·张大春
咪蒙:好看的电影和好看的书往往有一个共性,作者都像是高智商神经病。张大春就是个有文化底蕴的野人,总喜欢在文字里乱来。
《佛祖在一号线》·李海鹏
咪蒙:他曾是《南方周末》高级记者,所以写一条秋裤都包含了人文关怀。他曾是《GQ》的专题总监,所以写一座水电站也会泄露出时尚感。他曾是《第一财经周刊》的专栏作家,所以他懂得如何把千字小文写得泼皮又优雅。
《过得去》·杨葵
大仙:啥叫文字功力,看完此书你就知道了,老文学圈的事儿经久耐读。
《禅的行囊》·比尔·波特
安意如:大师总是能深入浅出,译者叶南师承顾随先生,得其衣钵,由词而文化,由文化而美学,循序渐进地讲了个透彻。
《朱雀》·葛亮
南派三叔:一个完整严谨的好看故事,“孽缘”下三代人的磅礴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