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首诗中读《水浒》

返回

两首诗中读《水浒》

阅读数:0

赤日炎炎似火烧,

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

公子王孙把扇摇。

  这是《水浒》“智取生辰纲”一节中,白胜出场时唱的一首山歌。小说上说,这笔生辰纲是梁中书给他的岳父蔡京送的生日礼物,价值十万贯。历史上,宋徽宗在位期间,几乎每年都要征“花石纲”,也就是把各地的奇花异石运到汴京(开封),古代物流业不像当今这样发达,花石纲就成为影响群众生活的一件大事,劳民伤财。

  同样是控述社会不公,拿这首诗与“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比,尝尝味道,一首是怒,一首是怨。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与一名孔武有力、充满正义感的汉子,在面对社会不公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堂堂男儿,立在天地之中,面对周遭此起彼伏的社会不平事,有一股凭一己之力改变什么的冲动,这就是整部《水浒》小说传递的精气神。

  98版《水浒》很经典,但最经典的,是那首《好汉歌》,歌中最经典的那一句大家都会:路见不平一伸手,该出手时就出手。天空中落下一个婴儿,一伸手,那是人人都有的良知,是善;路上碰到不公平的事,不惧不退,大喝一声冲上去的,那是正气,是勇;扪心自问,前一个伸手,我也会,后一个出手,未必有胆。

   少时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似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谁知刺纹双颊,哪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抱怨仇,血染浔阳江头。

  这是宋江被发配到江州(今九江),坐在浔阳楼上题的一首反诗。一个“少时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的人,却被“刺纹双颊,配在江州”,自然成了强盗堆里的领导。

  历史上宋江确有其人,36个贼首,盘踞在江淮一带,呼啸山林,快意恩仇。但打方腊的那一段未必真有其事,真正抓住方腊的是大名鼎鼎的韩世忠,他作为一个偏将在浙西山洞里瞎蹿,竟然真的碰到了毫无防备的方腊,顺手就把头功抢了。

  梁山公司之所以做大,是因为骨干人物都是像宋江一样的“吏”,这批深知社会深浅的中下层官吏,能量很大。一般来说,一个社会中,如果这一类人烂了,那这个社会就真的烂透了。梁山聚义发生在宋徽宗治内,此后不久,北宋这个烂摊子被金国一推,就哗啦啦倒下了。

  宋江做的是押司,一个相当于现在县政府秘书的小官,平时与黑社会大哥晁盖关系不错,如果没有意外,他是一个在黑白两道间“脚面水平淌”,混得很开的成功人士。36位天罡星,基本上都是这个格局,是梁山的主力,当然也是山寨中乐于被招安的“右派”。

  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最后都变成改朝换代,是因为他们想不出一个更好的社会制度,可很奇怪,《水浒》里描绘的梁山,不但是一个强盗窝,更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制度形态:宋江、卢俊义相当于正副总统,吴用相当于国务卿,36位天罡星相当于参议院,72位地煞星相当于众议院,108将自然组成国会了。可能书上写的,和现实中的,终究不是一回事吧。

  《水浒》里我最喜欢的是武松,根据西湖边有武松墓这一点来推断,历史上真有武松其人吧?杭州这个地方柔美,可埋着的,竟是些忠烈的主,除了于谦、岳飞,《水浒》里死在杭州的,也都是顶天立地的好汉:武松、张顺、林冲、鲁智深。让我不快的,是把武松与苏小小的墓放在一处,小说中潘金莲这样爱武松,武二郞也不动心,死了以后,何必让他和一个不搭介的女人凑得那么近呢? 方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