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数字报

返回

阅读数:0

  钱老看过我的剧本

  1979年2月23日,叶永烈第一次见到钱学森,当时钱学森出差到上海,住在延安饭店。

  “钱学森的秘书打电话给我,让我晚上去延安饭店,钱学森要找我谈话。我那时在电影制片厂当导演,受命拍一部电影《向宇宙进军》,拍摄内容正是钱学森‘管辖’的范围。和他谈话的记录,我做了很详细的笔记,大概有八九千字。”

  为了拍这部电影,叶永烈向第七军械工业部(航天部前身)寄去剧本请专家审阅,没想到钱学森亲自看了,他那时相当于这个部的副部长,所以有了上海谈话一幕,谈话主题就是空间科学。电影分上、中、下三部,主要根据美国、前苏联现成的航天资料编译。

  “我当时问他,能不能拍我们自己的宇航员的训练?他很高兴地说,可以,这个事情我管的。就这样我去了北京的航天员训练基地,当时还不叫宇航员,叫锻炼员,训练宇航员还属于高度机密,但设备已很齐全,很大的离心机、冲击机,还有模拟仓,都有了。我在那里拍摄了半个多月。”

  影片完成后,每部都要往北京送审,钱学森每次看都叫叶永烈坐在旁边,他一边看一边说,这个镜头短一点,这个镜头长一点,这里不能泄密……

  从小受的是最好的教育

  钱学森祖籍杭州,他父亲曾留学日本,和鲁迅交往密切,终身从事教育事业。

  叶永烈为了写《钱学森》,曾专程到杭州采访,走访钱学森故居,与他的亲友交谈。

  “钱家现在的故居,是他妈妈的陪嫁,很气派,有三进,已被列为纪念馆。可见他出生于望族,杭州的钱氏是很有名的。”

  出身豪门,有宽绰的财力,加上父亲作为教育家的指点,钱学森走过了一条最正规的循序渐进的学习途径,他每一阶段进入的学校,全是当时第一流的名牌学校,所受到的教育是最良好的。

  钱学森提出的世纪之问:中国大学现在为何培养不出创新型人才,叶永烈觉得这本《钱学森》记录的钱学森经历,就是在回答这个问题。

  “他是一个创新型科学家,钱学森从小到大,受的都是中国和美国最好的教育,开放的,探索型的。他在那里从事的都是最新的,需要创新探索的工作。在美国搞火箭研究,参与国防机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他以美军上校身份参加美国空军顾问团,前往德国考察火箭和导弹的研制工作,审讯德国火箭鼻祖冯·布劳恩。在新中国诞生后,他回祖国效力,到哈工大三天,就写了一个关于发展火箭、导弹的报告,中国正在搞导弹、火箭的时候,他也有了创新的机会……”

  “钱学森可以称为中国首席科学家,他的作用抵得过美国五个师。在年轻一代中,应该让这样的爱国科学家成为真正的精神偶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