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词的文学“蜜饯”
——为华少作序时忽然想到
浙江卫视主持人华少要出一本和文学有关的书,我马上有了兴趣,这与我经常对主持人也被他们嘲讽为“谆谆教导”的交代一定有着联系。
往大里说,我要求主持人有品质上的基本追求,品位上的基本态度,品格上的基本风貌;往一般里说,我希望主持人要有这个时代欣赏的平均水平线上的被接受的要求。在电视这样的全方位覆盖的大众娱乐平台上,主持人引领风尚的作用已经成为日常情况,主持人的职业素养不可小觑。华少有意于从文学中汲取精神营养以作用于自己的驾驭的娱乐,果真这样,善莫大焉。
于是华少把自己主持的《我爱记歌词》节目放到了文学的河流中,用他主持节目中的风格化语言,来表述他从文学河流中淘洗浸染出来几颗蜜饯,以让他的节目特别是节目中的歌词内容回味无穷,这就有点让人回津润齿的作用了。这个作用就不仅是味觉效果而有了荡人心灵可能还升入审美境界最终说不定还撞上什么人生意味的,那就善莫大大焉了。
其实歌词本身就是一种文学形态,在电视娱乐节目里被人说成了“娱乐化”,这在文学的当代形态表达中,本应有一席之位。
我们讲电视娱乐节目的文学品位,往往是我们已有积累的文学土壤应该在新的文学表达中有它的能够培育的作用。主持人意识到这一点,甚至还从几百年几千年的文学中找出酿制已久的文学蜜饯,端出来在当代歌词的欣赏中一起品尝抑或也品评一番,于华少于合作者于观众一定都有满足的感觉。从另一层意思上,我们所爱记往的歌词,它本身的文学创造也为今天的电视娱乐节目所挖掘,并以大众文化的途径进行新的普及,我把电视的这种功能称作创造上的创造。主持人自身的文学功底就成了必备功课,而且这是无法遮盖的作业,所有的观众都是阅卷老师。一句俗话叫做“开口洋盘闭口香”,那是教人避免露怯的中国式狡猾,你做了主持人了,你天天在那里“开口”呢,你的十八般武艺全部“艺从口出”,你不做好这样的功课,还不只有等着挨批的命了。
我读到华少从杜牧的“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中体味小虫“你总是心太软心太软,独自一个人流泪到天明”;从《红楼梦》的顽石变成美玉的篇首交代的字字珠玑里,华少偏从那里发现了林夕“前尘硬化像石头,随缘地抛下便逃走”的喟叹,已经处在“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林夕,这般地感慨,成就了经典歌词《富士山下》;从詹姆斯·巴里的童话里,施人诚发现“我不想我不想不想长大,长大后世界就没有童话”,华少还发现了这首《不想长大》的现代情绪,自然是文学功能之解,这一解还对庾澄庆倾情演义的 “我不想长大,现实太复杂,但没有了牵挂,又怎显得你无暇”中的回肠荡气,有了更为缠绵和隐秘的意味……
华少的文学跋涉在书中有他的阳光大道也有他的曲径通幽,他甚至迷上了米兰·昆德拉这样的当代经典作家,把林夕的《笑忘书》中的通白语句“没想到答案就不用寻找题目”,给了昆德拉式的结论,又让王菲这样的特殊歌者也来理会一下,真的把歌词的文学内核好好的“蜜饯”了一回。
基于这些对华少的新认识,我和他的领导杜昉讲,我这样想着去作序了,其实还有一点意思,看到我们的主持人写出这样的书稿,我对《我爱记歌词》这个娱乐节目还存在的一点点担忧便也荡然无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