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路子,交赞助费,买学区房……
择校的辛苦,好比杨利伟上太空
“史上最强控制择校政策”话题持续发酵
昨天,很多家长打进本报热线倾诉他们的故事
自浙江省教育厅发布今秋开始推行“公办不择校,择校找民办”消息后,有关“择校”问题的讨论,在家长们之间持续发酵(详见本报2月7日C6版和2月8日宁波城事4版报道)。
昨天,不少家长打进本报热线87917666,诉说了自己对此政策的疑惑、想法和建议。
一些有择校经验的家长,向记者诉说了自己择校之苦。
为孩子择校,他花了10多万
李先生家住海曙段塘,昨天早上看到本报报道后,打进了本报热线,向记者讲述了他为儿子择校的故事。
我是做生意的,经济条件还行,只要在能力范围内,总想给儿子最好的。
按照学区划分、就近入学原则,我儿子小学应该到段塘的学校读。但海曙的好学校多,名气大,我就想把他送到海曙去读。
从他读幼儿园中班开始,我就张罗择校了。
求爹爹告奶奶,托了各种关系,最后算是找到点门路了,交了五位数的“赞助费”,把孩子送到了一所重点小学。
小学是这样,初中高中也是这样。
前前后后,光为了孩子择校,我就花了10多万,还欠下了一堆人情。
李先生说,现在,儿子快高中毕业,大学“择校”难度太大,力不能及,但他已经办妥了儿子的出国手续,打算送他到国外深造。
“取消择校费是件好事,但最终如何执行未必能如众人所愿,每年教育部门都在提不能收取择校费,但最终的效果却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如果能用钱‘买’到一所名校,我想很多家长都愿意出这个钱。”电话里,李先生显得有些无奈。
她辞职陪儿子读了5年,只为读所好中学
小学择校难,但初高中择校更难。因为初高中择校,除了高昂的赞助费,对于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有一些硬性条件。
于是,初高中阶段,为了帮孩子择校,很多家长需要付出更多的金钱和精力。
家住鄞州的傅女士,对此深有体会。
儿子上小学时,我错过了择校,一直觉得对不起他。
我想,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既然起跑线差了一档次,上初中时一定加把劲。
儿子读小学没多久,我就替他选好了一所重点初中,托熟人,铺“路子”,研究择校办法。
很快,我把关系都搭好了,“赞助费”也都准备好了。
不过,上那所初中有一定成绩杠杠。我怕儿子成绩够不上,在他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就把证券公司的工作辞了,在家当“全职保姆”陪读,监督他学习。
这一下子就过了5年。不过,好在儿子最终如愿以偿,进了那所重点中学。
择校吃的苦头,好比杨利伟上太空
市民程先生的孩子目前就读于海曙区一所较有名的小学读五年级。
昨天下午,记者在学校门口拦下他,聊起了择校的话题。
程先生说,自己孩子就是“择校”的,为了上这所小学,他吃尽了苦头,“比杨利伟上太空还要辛苦。”
程先生一家从儿子读幼儿园中班开始择校。
一开始,他们也是到处托人找关系,可没路子,到处都碰壁。
无奈,程先生和老婆只能将目光瞄向学区房,一有空就往中介跑。
可小学周边的小套型早就被抢购一空,大户型又太贵,两口子实在买不起。
“儿子的学校一天没着落,我和妻子就没一天能睡个安稳觉,把能托的关系,能找的人,都找了个遍,也解决不了。”
幸运的是,在一次老乡聚会上,程先生的一个老乡通过自己的关系,帮程先生在学校周边找到一套小户型。
“我算是幸运,还有很多家长,托了关系也进不了,才是真的伤心。”程先生说。
“什么样的学生才有资格成为余额分配中的一名?摇号又将采取哪一种方式?如果这些概念不一一明确,造成的后果则会比以前收取‘择校费’时更乱,这对那些抱着希望、以为可以公平竞争的家长来说,又将是一次失望。”
——鄞州区某小学老师
余额实行摇号分配,许多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问题该如何解决?他们是不是也可以同等参与竞争?
——不愿透露姓名的老师
买学区房其实就是变相的交择校费,有钱的人,不能通过交钱择校,那就选择买学区房,多贵都可以。对这些人来说,政策的限制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江北一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