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村的故事”引发读者热议
杜甫曾下江南寻找弟弟
可能真的到过良渚哦
周先生问钱报
上周末,百科全问刊登了《“杜甫村”真的和杜甫有关吗》一文,对“杜甫村”村名的来历、传闻进行了报道,我想问下杜甫村里的古迹有没有保护起来呢?不管是不是和杜甫有关,毕竟历史悠久,万一破坏掉多可惜啊。
钱报答读者
刊发于2月17日A1-6版的《“杜甫村”真的和杜甫有关吗》引发了读者热议,这两天有不少读者来电、来信跟我们讲述“杜甫村”的故事。
余杭读者叶天法去年因为要写良渚历史文化调查和研究,特意去杜甫村进行过一番了解。杜甫村里有不少人家姓费,费姓从杜甫村诞生起就在了,这个从费姓历代长辈的族谱可以证明。而这个和杜甫村名字有关的故事,正是费姓人家代代流传下来的——
在唐代,诗人杜甫南巡期间,曾经到过现在的杜甫村待了10天,就投宿在费姓家里。当时,杜甫村叫“郎家里”,共有26户乡民,其中郎姓多一些,费姓少一些,但费姓是当地官吏,郎姓则是当地的富豪。杜甫住在费姓家里,和百姓官吏谈论生活,讲国家富强的道理,建议百姓在当地进行河道疏通、筑堤防洪、建立粮仓,这样才能过上好日子,并建议在现在的杜甫桥处建一座桥梁。
谁知后来爆发战争,村子被破坏,百姓都散了。费姓官吏带着四个儿子逃难到了江苏吴江,但他一直惦记着自己的故乡。战争结束后,费姓官吏已经去世了,四个儿子中的老大和老二选择回到故乡,多年后,郎家里的费姓已经发展到了36户,他们挖井、开塘、治理河水、发展贸易往来,百姓渐渐富裕起来,开始建造一座南北跨向的石桥,为了纪念杜甫,故取名为杜甫桥,后来还建造了杜甫庙,郎家里也改名成杜甫村。
而据杜甫庙前大殿庙房上方的匾额记载,建庙时间是南宋公元1217年,这块匾额在1952年与庙内的菩萨一起被毁了。叶天法说,杜甫庙原来有前后两个大殿,每殿有五间。庙前有5人合抱的古香樟树,1975年的时候被砍掉了,送到了良渚造船厂做木船原料。杜甫庙在1952年改成杜甫小学一直到2004年被拆除,现在此地有几户农户建房居住。
另外,记者也收到了原杭州市科技信息研究院副研究员张志明老先生的来信,他说,1986年和1991年他曾经两次参与过“杜甫村”的科研报告,当时目的是为了开发余杭文化旅游资源。
当时考证出来,杜甫确实有可能是到过良渚的,从时间上推算,他应该是在40多岁时,为寻其弟杜丰第二次南下吴越,到过“杜甫村”,当时他的五弟杜丰由于“安史之乱”失散到江南,他在《第五弟丰独在江南近三四载寂无消息,觅使寄此二首》中,反映了他亲自南下寻弟的心情:“闻汝依山寺,杭州定越州”,“明年下春水,东尽白云求”。
张志明说,当时的杜甫庙中塑有杜甫像,村民称它“杜二明王”,也称“杜二门王”,因为杜甫兄弟六人,他排行第二。
至于杜甫村中古迹的保护问题,良渚街道文体中心主任胡伟全告诉记者,目前杜甫桥已经被列入了余杭区“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和保护”计划当中,今年或者明年应该会启动修缮工程,不会去破坏它的,不管是不是和杜甫有关,这座桥也是一座古桥,是文物,会好好保护。 本报记者 朱杨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