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一中高级教师吕云清建议 5月15日前回归课本复习

返回

《浙中城事》升学季今启动
遍邀省内名师为你启动备战高考特别报道

金一中高级教师吕云清建议
5月15日前回归课本复习

阅读数:0

  从今天算起,距离高考仅剩42天了。

  战鼓已敲响,考生及家长几乎都进入了一种超级备战状态。无论是考生还是家长,最关注的就是现阶段该如何复习,是每天接触新题还是回归课本,现在是做套题更有效率,还是做往年高考真题更“划算”。

  高考时,选择题和大题的时间该如何分配,答题顺序如何安排,如何调整自己考试时的紧张心态……

  本期开始,本报将推出“升学季”专题,伴随考生和家长们一起进入备考状态,并且会陆续推出名师讲座,让名师指点你如何应对各科考试。这一期,我们针对语文科目,特邀金华市第一中学的高级教师、 高三语文教研组组长吕云清老师,给高三学生支招。

  一问:现阶段,语文如何复习?

  答:5月15日前,学生们还是回归课本复习最为合适,在这之后,再次进入试题实战阶段。这是我近期整理的高考语文复习指导,里面有复习思路,考生和家长可以参考。另外,这边还有一份金一中高三学生正在使用的复习资料《论语》选读知识梳理和三份晨读资料,从字音、字形、虚词口诀、虚词积累到美文赏读做了精确概括。(注:记者要来了这些资料,有需要的读者可以到本报索取影印版。)

  二问:作文要留多少时间,平时写作容易走题怎么办?

  答:这个问题也是我们在复习时非常关注的,作文时间最好留60分钟,在拿到作文时,一定要留出来5分钟去审题和立意,之后55分钟的写作时间都在这5分钟的基础上进行的,否则一步错步步错。

  目前,浙江省作文以“材料+命题”式的新标题作文为主,要求学生读懂并理解材料的核心思想,所以这个5分钟的审题立意尤为关键。我要求学生在审准题、稳拿基本分的前提下,再去考虑拿高分。

  关于这方面,建议学生可以多看看有关审题和立意方面的参考书,提倡老师专门抽出时间做针对审题的训练,会有很大帮助。

  三问:如何提高议论文写作?

  答:首先要明确文体特征,按照议论文结构去写,包括引论、本论和结论三部分。引论要求引出论点迅速入题;本论要求内容要丰满,结构可以复杂一些,最基本的结构为四种论证结构,包括总分式、对照式、层进式和并列式,而最保守的方法就是总分总结构。水平高的学生可以将这四种结构在文章中融会贯通,进行综合运用,比如文章整体结构为总分总式,各段落中可采用其他结构。

  议论文中最忌“套话”写作,所谓“套话”,就是除首尾两段外,其他段落采取整段举例的形式。这会给阅卷老师留下不好的印象,极有可能被打到25分以下,一定要结合具体的题目来分析,做好文章谋篇布局,分好分论点,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论点分析。

  论据为论点服务,要求例子要简洁,字数最好控制在150字以内。我提倡学生要叙议结合,可先叙后议,可先议后叙,也可先议后叙再议,或者是几个例子用排比形式串联起来,这样既能避免套话出现,又更加有说服力。

  议论文语言要求准确、简洁、科学,强调思辨性和逻辑思维能力。高考作文考的是规范与个性的结合,学生要在发挥个性的同时保证文章的规范。

  四问:古文容易被扣分,有什么方法提高?

  答:对文言文的考查有几方面,分别为虚词、实词、综合阅读理解、断句与翻译。5月15日之前,古文复习要回归课本,在此之后就要回归临战状态,进行实战训练。

  试卷中的虚词一半来自课文,因此,18个虚词都要在课文中复习到位,找出课本中典型例句。

  每年高考卷中有1~2个实词来自课本,学生必须熟悉必修一至必修五书本中的文言文,掌握其中近120个实词。但是,也不要局限于120个,还要注意一词多义和词类活用的现象。

  针对断句和翻译的训练,可以通过掌握课本中常见的句式总结技巧;另外,训练要有针对性,回归课本了解知识的本位,例如文本中的常见句式就会在翻译中出现。

  古文训练的最佳效果通常是一次连续做10~15个语段,一段时间下来就会练出语感。

  五问:诗歌鉴赏花的时间多得分反而低,怎么办?

  答:我们的学生恰恰相反,花的时间最少,得分反而最高。我的建议是,学生一旦掌握了技巧,无论什么诗歌都会拿高分,不需要花太多的时间在这个上面。

  大部分学生对诗歌的比喻、拟人、对比、反衬等表现手法极其熟悉,但对视觉、听觉、由景及人、由静到动等一些特征不明显的手法并不敏感,因此,在4、5月份期间,老师最好挑选一些看起来没有特色的诗歌给学生练习,帮助学生查漏补缺。

  答题时,表现手法、主题、思想感情、意象等都有相应的解答技巧。比如,题干问表现手法是什么,可以按照“手法+阐述”的格式来,学生如果不能确定具体哪一个,可以将沾边的答案都写上,但这是应急方法,学生千万不能乱答,不要无中生有。

  六问:《论语》复习有什么技巧?

  答:《论语》复习主要也是回归课本,尤其是对原文的理解。

  把每一课都读读,看看自己哪些地方不明白,花时间去攻克,而且要专找难点、不懂的点去攻克,对那些已经理解再看一遍记住即可。

  《论语》属于中上难度的文言文,所以这段期间要多做练习。

  【题目】

  请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

  要求:1.另举一个事例;2.句式与划线的一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参考答案】

  示例一:如果没有陈景润身居斗室,痴迷数学,没有他十几年如一日的运算推理、钻研不止,哪里会有数学领域哥德巴赫猜想的攻克?

  示例二:如果没有鲁迅对封建制度的深刻批判、猛烈抨击,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孜孜以求、大声疾呼,哪里会有文学名著《呐喊》《彷徨》的振聋发聩?

  【错例分析】

  如果没有司马迁忍辱负重、呕心沥血,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伏案攻读、挑灯夜战,哪里会有史学著作《史记》的流传?这是很多学生做这道题时所做的答案,析其错因,主要是他们只注意了对划线部分内容的关注,而忽视了对语段整体语境的理解。

  语段是议论文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首句是观点,下文是论据,是例证,而且要注意呼应“古往今来”的提示,论据一用的是李时珍这个“古往”之例,仿写句应该用“今来”的事例来例证才更加合理与严谨,可不少同学依旧用古代的例子来仿写,显然违背了仿写的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