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医改将如何解决医疗问题 对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将怎样安排
《时事报告》最新刊登文章——
当前医改热点难点问题
国务院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刘国恩
最近,国内发生了数起医患恶性事件,和其他行业相比,医疗卫生为什么容易出现事故和引起争议?
病人到医院闹,一种是疾病很严重导致经济上的负担非常重,不堪负重没有办法支撑生活,一种是有钱但病老治不好。这些是医疗行业事故频发和争议颇多的主要原因。客观地说,医疗卫生这个行业具有比较特殊的属性。医生在救治病人时,面临的是病人群体,这与我们非医疗的产品和社会性服务有一个特别大的不同,比如说酒店、旅游、金融服务等。
3月22日,国务院印发《“十二五”期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规划暨实施方案》,“十二五”医改规划是否有助于上述问题的解决?对一些大家关心的热点问题将怎样安排?
医生如何分流、实现多点执业
一个病人到医院,好不容易挂上一个号,如果一个医生早上看50个病人,仅给他两三分钟时间,旁边还围了一堆人,这怎么能感受到医生在和他交流呢?所以病人怀疑医生。
针对这个问题,“十二五”医改规划是如何相应安排的?
要想在2015年让医生有更多的时间,并且有比较好的条件给病人,在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的同时,还可以做一个温馨的沟通,首先想到的是多盖医院,但要在2015年之前盖十几个大医院出来,不太可能。那怎么办?
希望还是有的。你到协和医院去,随机抽取当天挂号的10个人,协和的大夫告诉说,至少5~6个拿着专家号的病人不需要到协和去看病,理论上完全可以在县级医院看。但病人不知道,或者他知道但不信任基层医院。
一个客观事实是,至少50%的病人,是可以合理分流到社区、基层的,这个分流的结果就给我们带来了希望,如果能够把这50%的病人分流到基层中,大医院的床位至少可以松一大块。
那如何实现分流?这是“十二五”医改规划谈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第一,国家政府这只手要加强基层医疗和服务机构、人员队伍的建设,只有当基层医疗服务的条件和人员队伍壮大充实,老百姓才可能逐渐恢复或者建立在社区看病的信心。
基层医疗人员的队伍怎么发展壮大?让医学院校加大招生力度,这个招生最短5年才能出第一批人才,得要2~3年才是医师,好的医师培养需要时间。还有一条路,即目前已经在大医院的优质医生队伍,能够在不放弃他们现有工作的条件下,容许他们在社区,以他们的品牌、旗帜为标杆,建立他们自己的多点执业队伍,深入到社区。这样,可为大医院工作的医生提供一些经济上的回报,同时也会带动一大批在社区服务的医疗队伍,最大的受益者是社区的百姓。
社区百姓看到有大医院的专家、名医为品牌建立的社区临床诊所,他们才敢进去。这是“十二五”医改规划关于医疗服务条件如何改善的一个重点。这个重点是我们在“十二五”医改规划里谈的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内容。
我个人认为,有效地推进医生多点执业,应该成为未来公立医院改革的核心,即使不是最关键,至少也是非常关键的内容之一。
公立医院改革如何进行
公立医院改革涉及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变革。如果没有公立医院改革的成功,很难想象高端医院和社区诊所能够扮演好各自的角色。特别是要实现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如果公立医院改革不到位,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公立医院改革,必须解决医务人员的流动和发展资金问题。中国270多万的医生优质资源,如果不能在全社会有效流动和配置,公立医院改革很难推进。
在现行体制下,医生成了每个公立医院的自有财产,不要说公立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共享这个优质资源很难,就是公立医院之间也不能很好地配置,人力资源固化在了各个机构。不能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何谈医疗服务机构的效率提升?
另外是资金问题。推动社会办医,不仅仅是还社会力量一个公平的创业发展机会,更大的意义是增加公立医院自身改革发展所需的资源基础。同时,一旦有充足的社会力量进来,才可能更好地进行一视同仁的有效竞争和管理。如果在一场球赛中,不能做到两队的规则一视同仁,你会期待这场球赛的结果吗?
如果想要公立医院医生的工资能够针对市场的变化进行相应调节,就必须回到一个核心主题:公立医院的定位。
目前公立医院的定位是事业单位,这样它在体制上就很难合法、合理地根据市场条件变化调整医务人员的收人分配,从而导致了若干大家都不想看到的乱象,包括过度医疗和走穴等所谓的“顽疾”。
针对现有近两万家的公立医院,很多人也认同应该进行部分的改制,保留一部分继续政府主导,改制一部分让市场调节。这里涉及两大问题,一个是保留的类型,一个是保留的数量。
根据目前中国现行医保的支付水平,其实还不一定要将医院办成慈善机构。目前,我们医疗服务的实际开支其实巳经不低了,特别是在大型三级医疗机构,这个判断可以很容易得以证实。
例如,我们比较台湾最好的医院之一长庚医院的平均住院费用和北京三甲医院的平均住院费,患者人群特点应该差不多,医疗技术条件应该差不多,唯一最大的差别是他们医生的工资比我们高出若干倍,另外他们还是私立机构。
而从最简单的投入产出角度看,我们有理由期望咱们的均次住院费用应该低很多才对,而实际情况则是两边居然差不多,这足以显示咱们公立医院在不增加投人和不提高现行费率的前提下,通过改革还是有相当大的潜力提高效率,节约成本,增加员工收入。
废止“以药养医”改革如何深化
“以药养医”是我们过去政策和制度长期实施的结果,谈取消一个问题的结果本身就有语病,也不可能通过一个行政手段、一纸文件就能革除。政府可以用行政手段强制搞零差价,搞收支两条线,但在现行体制内,它所产生的问题,可能要远远超过它所解决的问题。
事实上,从过去几年有些地方实施这些行政措施的结果来看,不仅效果不佳,甚至与政策初衷背道而驰。
要解决“以药养医”问题,得通过什么机制变革,促进医生行为和患者就医模式的合理改变。在这个问题上,启动支付手段改革至关重要,包括探索按病种、按人头、总额预算等措施,寻找医患双方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利益相融的价格机制和支付手段,这里,三大医保制度一定要发挥牵头和主导作用。
还有一个重要问题时,如何解决医疗服务市场的信息不对称?
政府应该在各个城市、各个地区建立信息披露机制,定期公布所有医疗机构(包括公立、民办医院在内)的绩效表现数据,比如平均住院天数、平均住院费用、平均门诊费用、死亡率、感染率、再住院率、患者满意度等,让百姓能够获得这些重要的参考信息,促进看病就医时更好地选择医院,充分发挥百姓“用脚投票”的关键作用。
过去3年的医改,尽管还存在很多难题,但最主要的成就是建立了一套基本覆盖全民的医疗保险体系以及基本药物制度,从而减缓了日益拉大的医疗资源分配不公。我们期待,在未来,群众“看病难、看病贵” 问题能得到更好的解决。
(因篇幅所限,文章有所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