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根糕点:塘栖古镇的金名片
塘栖镇刚刚举办过枇杷节和美食节,在10多天的时间里,大量的游客涌进这座古镇,目的就是品尝这里的各式美食。以古老的运河为界,以南是水南街,有肯德基、许府牛、丁哥黑鱼馆等现代的餐馆,以北就是著名的水北街,是塘栖传统美食的集中地。“舌尖上的余杭”系列第三期,我们又回到了塘栖,这一期为您推介的是法根糕点。
非节假日,法根糕点依然火爆
在广济桥的北端,有一座两层的传统建筑,像是桥头堡一样矗立,这里就是法根糕点的总店。笔者是在星期二到达这里,既非节假日也非周末,但是店里依然门庭若市,来买糕点的人络绎不绝。特别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杭州人,不惜花2个小时坐车,总爱往塘栖跑,就是为了买几袋法根糕点。
一名店员告诉笔者,在枇杷节期间,来买糕点的人多得不得了,店员增加到6个人都忙不过来。 “来的基本上都是大伯大妈,年轻人买回去也是给老人吃的。来的人以杭州人居多,从上海、嘉兴过来的也有。”该店员说。
人们为什么喜欢法根糕点?一位从杭州上城区赶过来的大妈说:“糕点做得好吃,又不贵,我经常过来买,回去自己吃,还可以送人。”对此,法根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却是这样解释:“因为我们做的是传统食品,人们有怀旧的情感,已经吃出感情来了。”
“做人要凭良心,产品要凭标准”
法根糕点的店名来自于李法根的名字。李法根出身于一个糕点世家,李法根在三兄弟中排行老三,父亲名叫李福贵,早年在崇贤供销社工作。1979年,15岁的李法根刚初中毕业,就开始跟着父亲学习制作糕点。2002年,李法根独立门户,开办了“法根糕点”,注册了商标。“我的父亲做了四五十年的糕点,我也做了33年,从四五个人的家庭作坊,到现在八九十人的食品厂,我很庆幸一直在做传统糕点。”李法根说。
现在法根食品大约有50余种糕点,都是手工做,用机器包装。糕点按季节的不同来进行生产,比如清明做团子、绿豆糕,立夏做立夏饼,中秋做月饼。天气热,糕点就水分少一点,利于保存;天气冷,水分可以多一点。
李法根透露,今年端午,法根会尝试做粽子,现在已上市,杭州市民可以在各家法根专卖店买到。
李法根做法根糕点,注重专、精两个字,专注于做传统食品。现在企业做大了,要讲究管理,还要对员工进行培训。
法根食品一直奉行诚信原则,重视服务态度,根据顾客的需要,薄利多销。
“我们现在的理念是低糖、无糖,倡导绿色食品,做人要凭良心,产品要凭标准,对原材料把好关,出厂要检验,而且对员工自身卫生也有严格的要求。”李法根说。
“政府重视,自己也要做好”
每年一度的枇杷节和美食节,塘栖总是人头攒动,好不热闹。游客到这里游玩,总喜欢带一些当地的美食回去,馈赠亲友。法根糕点因为价格实惠、口感极佳,成为游客的首选。
塘栖是个旅游胜地,政府注重开发旅游,这对李法根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法根糕点是塘栖当地传统的名吃,是著名的品牌,如同塘栖的金名片一般。
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在塘栖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法根食品厂越做越大。而每年镇里举办的枇杷节、美食节,则给法根食品提供了展示企业形象的舞台。
在2006年的枇杷节上,李法根表演蒙眼切云片糕,名声大噪。在去年5月27日的塘栖枇杷节开幕式文艺晚会上,中央电视台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看完法根蒙眼切糕的表演后,赞叹不已。李法根也一直以此为荣。
法根食品的“茶食糕点”已申请了省级非遗项目,而在今年余杭区的非遗保护月开幕式上,李法根获得了“十佳民间手艺达人”的称号。
“当地政府重视,自己也要做好。自己说好是没用的,要顾客说好那才是真好。”李法根说。
注重品牌,发展企业文化
除去塘栖的总店和老厂(现做现卖),目前法根糕点的专卖店共有12家,分布在临平、瓶窑、萧山、丁桥和杭州主城区。
在法根食品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李法根却限制店面的数量。“我本来可以开到30家,但是质量要保证,我们要一步一步走。” 李法根解释说。
对于法根食品的未来规划,李法根认为还是从管理着手。
法根食品目前已涉足电子商务,由于人力有限,李法根与淘宝网的店家合作,签了协议,要求他们诚信做生意。店家到厂里拿货,在网上销售,也卖得很好。
李法根计划明年将所有的专卖店召集起来,统一装修店面,继续投入使用。为了法根食品的生存,李法根投资建了新厂,新厂位于塘栖村村委旁边,占地3200平方米,比老厂大了2倍。李法根介绍说,新厂已经建好了一年多,目前已经装修完毕,准备投入生产,以便满足市场需求。
李法根还花大力气做企业文化,打造品牌,在新厂还有一个占地100平方米的法根体验馆。体验馆的理念是“师法自然,根本纯粹”,分为饼文化、塘栖篇、法根篇、产品篇、轶事篇等等,参观者可以领略到法根糕点丰富的企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