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数字报

返回

阅读数:0

  1987年春,我奉调浙江省第一个旅游镇——方岩镇工作。那里书画家来风景区采风的很多,在游山玩水之余,他们大都喜欢泼墨挥毫。为尽地方之谊,我往往陪侍其间。长期的耳濡目染和工作环境的熏陶,我渐渐对书画有了兴趣。1989年初,老同学陈为民兄调方岩任职,与我搭档共事。为民兄是书法家,公余之暇,醉心翰墨,颇多心得。漫漫冬夜,围炉品茗,促膝长谈,内容大多涉及书画。受之影响,我对书画认识与日俱增,收藏书画的念头油然而生,且一发不可收拾,致使笔者曾在永康书藏圈略有薄名。九十年代中期,为避“趁工作之便”之嫌,我不得不斩断持续八年的书画情结。但往事历历,恍若眼前,其中的酸甜苦辣仍不时袭上心头,特别是对应均书画作品的追求,更难以忘怀。

  应均是我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有一定艺术成就的书画家。他既非簪缨阀阅之后,又没有家学渊源,加之身居僻壤,不喜交游,致使其人、其书、其画鲜为人知。但他的作品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既尊重传统,又不为成法所囿,精思傅会,推陈出新,开辟出一条以书写兰,以兰入书的蹊径。他是一位站在新旧两大书画流派临界点上的大家。他的书画驭繁于简,苍劲质朴,具有一种震撼心灵的审美张力。欣赏他的书画,完全是耳目一新的艺术享受。收藏名家书画,历朝历代不乏其人,高山仰止,难以企及。我既然对应均的作品情有独钟,何不从寻找应均的作品开始,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聊尽绵薄呢。

  要寻找应均的作品,必须先了解和研究应均。为此,我先后拜访了永康书画界、收藏界的一些老前辈。胡竹雨是浙江较早研究应均的画家,收集了不少应均书画和其它资料,并在《西泠艺丛》首次发表应均年谱。他对我的设想赞誉有加,令我信心倍增。沈高仁,浙江省著名画家,他的虎深受企业界、政界朋友的青睐,润格不菲,但对应均却极其谦恭。他的一句话,至今我仍言犹在耳。“我的画算什么?价格已这样高,应均的书画才是好东西啊!他的价值远远超过我。”陈寒川,早年就读于北京大学,尽管英年卧病,对书画依然一往情深,是永康最早从事书画收藏的有识之士,曾庋藏大量于右任、应均的书画,惜毁于文革浩劫。退休赋闲后,仍从拥书城,笔耕不已,与谈往事,娓娓可听,受益菲浅。程远松,是永康的老画家,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年届古稀,但精神矍铄,对应均书画的去向知之其多,常不辞辛劳为指点迷津。

  走访诸前辈后,我对应均的生平事迹、作品的遗存情况,有了大致轮廓;因而决心更大,信心亦更足。此后的几年业余时间,基本上用在“寻找”应均上。无论烈日骄阳,狂风暴雨;无论路途远近、时间早晚,只要一有应均的消息,或驱车、或徒步;或单行、或结伴,总要寻根刨底,得到结果为止。其中有喜悦和满足,亦有失望与徒劳。

  我首次收藏应均的作品,记得是1989年6月的一个晚上。根据朋友提供的消息,我来到市区A君家,寒暄几句后,就直奔主题。“听说你有应均的字画?”A君:“是的。”“能不能让我看一看?”“可以。”A君很快从楼上拿出一叠发黄的纸,送到我手上。翻开浏览,全是应均的作品。我差点乐晕了。“这些东西卖吗?”“卖”。A君干脆地回答。第一次“行动”竟如此顺利,收获竟如此丰厚,令人狂喜不已。数日后,带着尚未淡化的快慰,我来到城郊B君家,有20来幅扇面,其中有吴云、吴廷康、应均等人作品。但主要索价甚昂,非我辈所能承受,悻悻而归。过几天又去,亦无功而返。第三趟经友人大力斡旋,终于得以如愿。

  下期刊登《寻找应均》(下),敬请关注。

  李世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