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的改编让票价提高40倍;失败的电影让作家痛彻心扉
小说和影视的联姻幸福吗
原定于9月13日上映的影片《白鹿原》因故延期,继续吊影迷们的胃口。日前,在谈到王全安等人对自己小说的改编,陈忠实表示电影表现出了自己书中的主题和主要人物,他给电影《白鹿原》打95分。
与此同时,根据列夫·托尔斯作品改编的电影《安娜·卡列尼娜》也将于10月16日与国内观众见面。
跟原创剧本相比,依托经典文学作品的电影在故事构架上更胜一筹。因此,有些导演们更热衷于这种改编再创造。在今年的奥斯卡(第84届)上,这种热衷到达了极致,角逐最佳影片的《后人》、《相助》、《雨果》、《点球成金》(点播路径:电影——剧情)、《战马》、《特别响,非常近》(点播路径:电影——文艺)、《艺术家》、《生命之树》、《午夜巴黎》等9部作品中,有6部都是改编自文学作品。
电影是光影艺术,小说则是文字艺术。但这两种艺术形式的互通关系很明显。据《从小说到电影》一书统计,近半电影取材自小说,特别是高成本影片。
但是, 当下影视剧改编有成功之作,也有很多不尽如人意。
成功
《乱世佳人》乱了美国人的心
亚特兰大全州放假迎首映
奥斯卡有两个最佳剧本奖,一个叫“最佳原创剧本”,另一个叫“最佳改编剧本”,前者,顾名思义,是指导演或编剧百分百原创的剧本,而后者则是将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通过改编的方式形成电影剧本。成功的改编使得电影大放光芒。
说到最著名的经典文学改编作品,当属电影《乱世佳人》。
影片改编自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1939年9月9日,电影在福克斯剧院首次公映。上映前,制片方找来剧院经理,要求在影片上映前,影院不得向观众透露电影的内容简介,也不允许提到影片和小说的联系。
许多入场的观众压根不了解片子的内容,他们大多是冲着男主角克拉克·盖伯而来。
当影片开演时,观众们纷纷兴奋喝彩,谁也没有料到《飘》被搬上了电影大银幕。电影瞬间在全美引起了轰动,观众也如潮水般从各地涌来。
影片在佐治亚州首府亚特兰大首映时,州政府甚至宣告全州放假。当时,《乱世佳人》的票价是平时的40倍。
1939年第12届奥斯卡奖中,《乱世佳人》一举夺得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八个奖项,成为当年奥斯卡最耀眼的明星之作。
如果说《乱世佳人》的成功在于出乎人们的意料,那么还有一些成功的改编在于导演对作品的情有独钟。
他们大多是原著的忠实粉丝,对原作者要表达的意图有过千百次的琢磨。因而改编作品在他们手中不仅能拍得精彩,甚至还能拍出新意。
日本殿堂级导演黑泽明就是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铁杆粉丝。他将莎翁的两部名著《李尔王》和《麦克白》中的故事背景由中世纪欧洲搬到了战国时代的日本,改编拍出影史上的经典之作《乱》与《蜘蛛巢城》。
影片在欧洲上映时,受到广泛重视。欧洲电影界一致认为,无论是在表现手法还是艺术成就,黑泽明的作品远比其他改编莎翁作品的欧美电影要好得多。为此,他的影片被公认为是,最完美地体现莎翁剧作中的人性之悲。
《乱》拿下了当年英国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奖以及多个美国影评人协会最佳外语片奖,国际影坛给予黑泽明“促进东西方传统文化交流第一人”的高度评价。
此外,原著作者直接参与剧本的改编也是成功的关键。美国恐怖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就乐于过一把编剧瘾。他的作品被改编成电影时,编剧工作几乎都是他亲自担当。
他与导演罗伯·莱纳合作了《伴我同行》与《危情十日》,与导演弗兰克·德拉邦特合作了《肖申克的救赎》、《绿里奇迹》和《迷雾》,部部都是影迷心中的佳作。
失败
《乞力马扎罗的雪》找来派克主演
剧情还是气坏作者海明威
电影界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三流的小说可被拍成一流的电影,而一流的小说往往只能造就三流的电影。”可见经典文学改编成经典电影的屈指可数。
著名动作导演吴宇森在好莱坞经历了《风语者》的票房惨败和间接导致该片投资方米高梅电影公司破产后,回归华语影坛,献上了根据《三国演义》(点播路径:电视——历史)改编的电影《赤壁》(点播路径:电影——战争)。
影片投资额巨大,明星阵容强大,《赤壁》自开机那天起,就备受各方期待。导演吴宇森还特地将影片分为上、下两集,先后上映。
《赤壁》上映后虽然票房一路飘红,但却遭到了影评人及影迷的口诛笔伐。有网友吐槽剧情:诸葛亮略懂天文地理,却在瘟疫来袭时方寸大乱;周瑜心事重重,却深情注视孔明;曹操好色,贻误战机;关羽整天无所事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草包。
还有不少网友尖刻地评论道:“雷人的电影分两种,一种是赤壁上,一种是赤壁下,而我居然全都看了。”
文学作品改编成电影一旦不成功,不但读者和观众们不买账,原著作者也会怒不可遏。就像金庸先生说的那样:“每次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拍坏了,比天天在家打孩子还痛苦。”
不只是金庸,在这一点上,硬汉海明威同样有点扛不住。
海明威最满意的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于1952年由制片人查努克搬上了银幕,并找来了格利高里·派克扮演主角。
可惜这次改编抽去了原著中积极的调子,忽略了派克饰演的这位作家心灵上的自我拯救,取而代之成了一个有情人终成眷属的俗套故事。
看完本片,海明威坐不住了,他轻蔑地斥之为“查努克(制片人的名字)的雪”。而当1957年《老人与海》又搬上银幕后,海明威对自己的孩子说:“好莱坞又干了件蠢事,他好比在你爸爸的酒杯里撒了泡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