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西溪湿地  品洋河美酒

返回

游西溪湿地  品洋河美酒

洋河天之蓝湿地探秘活动第二站圆满结束

阅读数:0

  本报记者 方云凤/文 尹炳炎 阿辉/摄

  9月15日、16日,由苏酒集团联合浙江省各地旅游局和本报组成的湿地探秘团第二站,走进了杭州西溪湿地。

  上午十点,探秘团的队员们来到西溪湿地。在湿地门口的游客服务中心,统一穿着洋河蓝色经典天之蓝湿地探秘活动T恤的团友,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目光。更有外地没见过钱江晚报报道的游客,上前询问。在了解是钱江晚报举办的读者活动时,希望能直接加入到我们的活动中来。虽然是周末,景区内游客众多,但作为钱江晚报湿地探秘活动的团友,西溪湿地特别提供了专用画舫,让我们省却了排队之苦,在众多游客关注的目光中,大家很快就上了游船。

  登上游船,景随船动。西溪河四周,打了一排排的木桩。导游介绍说,这是为了防止水土流失而打的,用的是比较耐腐蚀的木材,每根木桩大约长三四米。游船越往里开,水面越开阔,水质也变得清辙起来。坐在船上,耳听讲解徐徐,面拂秋风习习,品酒达人们都沉醉在美景中不自知,摄影达人们更是被风景谋杀了菲林。最辛苦的应该算微博达人,看景,拍照,发微博,与未到现场的朋友分享着这份难得的悠闲,在争分夺秒中,还会因为网络的突然消失而懊恼不已。

  参加本次探秘活动的队员不管老少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心态阳光,性格开朗,并且都是全能达人。品酒达人番先生,被团员一致尊称为老师,不光说起酒来头头是道,对其他各方面也是知之甚多。摄影达人宁波小伙子郑凯侠,业余爱好就是旅游摄影,可年纪轻轻的他,却是我们湿地探秘团最专业的一个。毕业于温州大学,学的是环境专业,现在宁波一家水处理公司工作的他,参加过很多采风活动,这次为了参加洋河蓝色经典天之蓝的湿地探秘活动,特别乘早晨六点的大巴赶到了杭州。他说,西溪湿地的河面上没有看到浮萍,说明这里的水质保护工作做得不错。水是湿地最重要的资源。没有良好的水质,湿地周边的植物无法存活,也吸引不了鸟类来栖息。

  欣赏过船上的风光,钱江晚报特别安排了团友们来到烟水渔庄享用午餐。在能见到荷花塘的通透包厢里,团友们欣赏着美景,品尝着西溪特色菜,在洋河天之蓝的助兴下,大家由陌生慢慢变得熟悉,由拘谨变得活跃。旅游达人范昕俏和金李梅是在读的研究生,两个文静的小姑娘在此时也情不自禁地端起了酒杯:“洋河天之蓝,闻起来很香,喝起来也没有其他白酒那么辣。真是好酒!”豪气不让团里的须眉。更有团友乘着品尝洋河酒的机会和摄影达人阿辉、国栋套起了近乎,他们的专业摄影技术在前期已被大多数团友认可。

  午餐后,团友们又先后游览了秋雪庵、深潭口、河渚街和高庄等景点。秋雪庵位于一座孤岛上,游客必须乘船才能到达。它给人的感觉是沉香古雅,宁静淡泊。它建于宋淳熙初年,据说是明代大书画家陈继儒取唐人诗句“秋雪濛钓船”的意境,题名“秋雪庵”。每到11月下旬,秋雪庵四周便会呈现出芦花飞舞的景象,就像片片雪花一样,煞是美丽;

  秋天的深潭口一片宁静。它最热闹的时候是端午节。一年一度的龙舟胜会,就在这里举行。那时候,这里人山人海,水里百舸争流,岸上人声鼎沸,比过年还闹猛:

  河渚街头是最馋人的地方。这里有各种西溪糕点和小吃,玩累了,可以坐下来,一边欣赏西溪美景,一边品一品西溪茶水,吃一碗西溪牛肉粉丝,尝一块手工做的糍粑或花生糕,真是一种美妙的享受;

  走进高庄,看到真人大小的高士奇与康熙皇帝的塑像,让人仿佛又回到了故去的岁月。高士奇,杭州人,清代文人。据说他学识渊博,能诗文,擅书法,精考证,善鉴赏,所藏书画甚富。康熙二十八年(1689),康熙南巡时,曾临幸西溪山庄,并赐"竹窗"二字和诗一首。现在恢复的高庄,再现了当年康熙临幸高庄的历史场景。

  经过了一天的游玩,团友们最后入住了钱江晚报安排的西溪度假酒店,整理好心情,大家又聚到了西溪度假酒店的餐厅享用晚餐。几位品酒达人在晚餐上,都表现出了非凡的酒风与酒量。一位品酒达人告诉记者,他喝洋河天之蓝多年了,现在无论是朋友聚会还是商务用酒,都喜欢喝洋河。“上个月,我的一个朋友结婚,在萧山摆了三十多桌喜酒,白酒用的就是洋河梦之蓝。这个酒,口感好,档次高,有品味。”他说,现在办喜酒用洋河,已成为新人们的一种趋势。

  品洋河酒微醺,枕着西溪的风入眠,在鸟语中被唤醒,等待洋河蓝色经典天之蓝湿地探秘团团友们的是第二日的西湖游船游。有团友对钱江晚报本次的西溪探秘之旅,诙谐地用了一句话来总结:“不识西溪真面目,只缘洋河活动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