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科考队完成罗斯海区域选址勘测,本报请著名极地科学家王自磐深度解析
探秘中国南极新站选址
罗斯海区域可兼顾不同科研需求 中国将从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转型
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近日顺利完成在南极罗斯海区域的南极新建站选址现场勘测工作,1月8日,“雪龙”号离开罗斯海奔赴澳大利亚霍巴特港。领队曲探宙说,在“十二五”期间,中国计划新建一至两个南极科考站,以满足南极科考的需求。那么,罗斯海区域的地理位置对我国南极科考有何优势?新科考站的建设选址要考虑哪些因素?建成后能发挥什么作用?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13次赴南、北极考察,2次在南极大陆越冬考察的著名极地科学家王自磐教授,他对我国南极新站选址作了详细专业的解析。
显示中国参与国际南极事务的勃勃雄心
王自磐教授说,随着我国经济、科技实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将从极地大国向极地强国转型。计划新建一至两个南极科考站,是“十二五”期间我国南极科考的重要举措。也显示了我国加强南极科学考察,积极参与国际南极事务的勃勃雄心。中国极地事业的快速发展,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际层面讲,各国在南极的利益争夺日益增强,可以说暗流涌动,”王自磐说,“在遵循《南极条约》进行国际科研合作的前提下,我们必须维护自己的国家利益。能建更多的科考站,体现了国家具备强大经济科技实力,提升对我国南极科学考察的投入与支持力度,不断拓展南极科考区域范围,既是对人类南极科学的更大贡献,同时也将增强中国在国际南极事务的话语权。”
新建科考站选址要考虑多种因素
我国在南极罗斯海区新建科考站选址工作自去年12月30日全面开展以来,在南纬74度55分、东经163度42分周边地区进行了地质结构勘测、自动气象观测站建设、航空摄影、大气取样、海水深度测量等工作,获取了大量环境参数指标,为中国建立新的南极考察站提供了科学参考。
新站选址是此次考察队的重要任务之一。王自磐分析说,新建南极考察站的选址需要考虑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科学意义,即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学科研究的需要;(2)国家南极事业发展规划和南极活动整体布局的需要;(3)新站的自然地理环境对实施新站建设的可行性和施工的经济性;(4)新站建设和发展的后勤保障便利和长期运行维护的成本;(5)国际合作的有利条件等。王自磐说:“譬如东南极大陆内陆新站选址,要满足为中山站通往昆仑站、格罗夫山地区、埃默里冰架区域和查尔斯王子山地区考察提供中继支持和应急保障,尤其后者未来科学与资源考察提供支撑与条件保障。”中国第29次南极科考队随“雪龙”号船到罗斯海区域为建新站选址,正是出于上述诸多方面考虑的。
除罗斯海区域以外,有关新站选址的预案考虑区域还包括:中山站至昆仑站的内陆区域、毛德皇后地和乔治王岛内陆等地点,这些区域的新站选址调研工作正相继进行。
罗斯海区域有利于各国间的交流
王自磐说,罗斯海西海岸的新站预选区域位于南极维多利亚地的中段,该地向南300公里即是著名的罗斯岛,岛上建有南极最大的科考站——美国麦克默多站和新西兰的斯科特站。该岛及邻近区域因为多国建站而被称作“南极第二国际地球村”。美国的麦克默多站夏季考察通常会聚集2000~3000的科考人员,即使冬季也有四五百人。而其他国家一般科考站的夏季人员可在60~100人,越冬保持在20人左右,我国中山、长城两站冬季即有20至25人之间。
王自磐说,新建的考察站估计会在明年动工,可能需要两三年的时间建成。其规模会与中山、长城站相当,人员的配备也将相近。
“罗斯海区域有多个国家在此建站,可见该地区具有重要的科考价值和地理区位优势,这一地区将成为南极考察的热点区域之一,”王自磐说,“正因为罗斯海区域多国科考站云集,这也给世界各国间的相互交流提供了便捷。本次南极选址,中国科考队部分队员就访问了邻近的韩国张保皋站和意大利马里奥站,与他们进行学术、站区建设等方面的交流。”
1985年2月,中国在南极建立了首个考察基地——长城站。1989年2月,中国建成第二个考察基地——中山站。2009年1月,中国首个南极内陆考察站昆仑站建成。今年,我国又正式展开建设南极新考察站的选址调研工作。
中国将在南极建航空网,并与国际接轨
随着全球气候的不断变暖,科学家们十分关注南极冰川的融化,这次中国科考队现场勘测表明,罗斯海区和维多利亚地非常适合进行冰川学的研究。同时,该地区还具备建设冰上机场的条件,可兼顾不同的科研需求。
“中国将在南极建航空网,将与国际航空网接轨。我国中山站邻近冰盖区正和俄罗斯合作进一步改善冰上机场设施建设,罗斯海西岸区域局部地段将来可能发现建设冰上机场的条件,这些都将有利于中国打造南极航空网。”王自磐解释说,“美国等发达国家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就在南极考察中采用固定翼航空器,澳大利亚自2005年开始建立了从国内霍巴特连接南极凯西站-戴维斯站-莫森站的航空网。俄罗斯在上世纪50年代就建立从莫斯科经南非至南极青年站和进步站冰盖机场的航空网。我国未来的南极航空网,将会与上述国家的南极航空网连接。共同构建直达南极各地的空中交通网。目前美国在南极的航空网采用的是C-130大型军用运输机,澳大利亚已经试飞大型空客成功。目前我国在南极除了使用直9直升机之外,尚不具备使用大型运输机的技术条件,初步建立南极航空网是我国十二五规划期间的规划和奋斗目标。”
在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期间,我国曾在新建立的中国南极昆仑站以西约3公里处修建起长4公里、宽50米的“昆仑机场”跑道,用于固定翼飞机起降使用。这是我国积极参与南极国际合作,特别是紧急救援协作的一个重要体现。
截至2009年3月,南极已建有29个机场, 归俄罗斯、美国、挪威、新西兰和日本等13个国家所有。
新闻助读
各国南极忙“圈地”,意在争夺资源
2012年12月18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打破维持了200多年的惯例,出席了在唐宁街10号举行的内阁会议。同日,英国外交部宣布,将以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名字命名部分英属南极洲领地,以纪念英女王登基60周年。
早在1908年至1947年间,英国、新西兰、澳大利亚、法国、智利、挪威和阿根廷7个国家依据所谓的“发现论”、“占有论”、“扇面论”等理论,先后对南极洲领土提出主权要求,而美国和前苏联也再三表示保留对南极提出领土要求的权利。这些领土要求的纷争,致使南极大陆成了多种矛盾的焦点。
1959年,12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了《南极条约》,宣布“冻结”对南极洲领土主权要求,倡导科学研究和合作。条约禁止对南极提出新的主权要求,对于已经提出主权要求的7个国家,既不承认,也不否认。中国于1983年6月加入《南极条约》。
1991年,《南极条约》协商会议又促成了《关于环境保护的南极条约议定书》,决定全面禁止南极的矿产资源开发活动50年,使南极争夺在表面上暂时趋于平静。
安全人性多功能,南极建站要求很高
南极考察站设计与国内的建筑设计有很大不同。首先是安全保障,南极的建筑必须能够抵御极端恶劣的环境。高达几十米每秒的大风、低至零下80多摄氏度的极寒,能够掩埋整个站区的风雪,都使南极考察站随时处于危险境地。其次,孤立无援的考察站就像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需要满足各种功能需求,但南极考察站建筑的规模严重受制于运输能力与现场施工能力,必须在有限的空间里解决复杂多样的功能需求。第三,处于完全孤立状态的南极考察站必须考虑人性化设计,以缓解南极考察队员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第四,对环保、节能有着极高的要求,不仅是降低运行成本,也是对人类最后一块净土负责。
在极端低温下,所有建筑材料、设备都面临巨大考验,因此考察站的设计与建造要求很高。
本报记者 郭云青 整理
本报记者 郭云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