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兄弟》薄,比《活着》厚,本月中旬上市,首印70万册
余华新作《第七天》今起网上预售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实习生 蒋冰琼
先抛一个书名,再给一个开头,紧挨着一天,又告诉你开始做网络预售。余华的新书《第七天》,被出版社做足了“饥饿营销”。
昨天,《第七天》的出版方新经典文化公司,再次发布消息,称当当网、卓越亚马逊、京东网三大网站预计6月7日开始全面预售。并首次宣布,新书预计有望提前至本月中旬在全国统一上市,小说首印70万册。
上周,余华新书《第七天》即将出版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时隔七年,余华又该用怎样的故事呐喊发声。
“浓雾弥漫之时,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虚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殡仪馆,这是它现在的名字,它过去的名字叫火葬场。我得到一个通知,让我早晨九点之前赶到殡仪馆,我的火化时间预约在九点半。”这是《第七天》的开头。
前天,新经典文化主动曝光的这一开篇,勾起了读者的好奇心。
据说,如今,只有五人看过《第七天》的书稿。评论家止庵是一位,“余华《第七天》开篇的写法,给读者留下了足够大的悬念,一个走向殡仪馆、将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还能留给读者什么呢?”
“《第七天》的语言,跟余华以往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同。对于余华这样的大家,写出优美而极具风格的文字是很容易的。但这次在《第七天》中他彻底退到了幕后,尽量消除作家个人的痕迹,而让小说人物自己说话。”该书责编林妮娜谈到《第七天》的语言特色。
在林妮娜看来,这是一种有力的表达,读者初看可能会觉得语言拙朴简白、近乎不加修饰,细读之下,你就会感受到这种叙事的势大力沉,“它会让读者一下子掉进《第七天》的故事洞穴里,体会到一种寒冬腊月被囚禁于积年冰川的寒冷,一种深入骨髓般的疼痛和虐心,一种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却无着落的绝望。”
余华上次出版长篇小说还是2006年的《兄弟》。“是在当年的上海书展上首发的,首印量七八万册,后来在一个月内不断重印,所以《兄弟》上下两卷总发行量超过100万册。” 当时的出版方上海文艺出版社社长郏宗培说。
七年过去,余华一直在写的新长篇小说终于完成。这,当然是出版社看中的“饥饿点”。
这种典型的“饥饿营销”,我们常常在冯小刚、张艺谋的电影宣传中见到,但在图书营销中,并不多见。这当然与作者的知名度有关,但同样重要的,是出版社的营销手段。
同时,余华最近一直停机,关于新书的内容也没有任何消息透露出来,吊足胃口。
但据圈内人透露,余华的这部新长篇主要聚焦中国当下社会。至于小说的厚度,据说《第七天》要比《兄弟》薄,但要比《活着》厚。
关于《第七天》的书名,出版社做了一点小小的透露:的确源自于圣经的《旧约·创世记》——“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经完毕,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但小说的内容与圣经无关。
小说定价目前还没有最后确定。也有余华的朋友说,小说还在进行最后的编辑工作,余华要做最后的一些小修改。
余华出小说新作的消息一出,微博上议论纷纷。
读者似乎也没有忘记七年之前,《兄弟》出版前大家对余华的期待,和之后关于余华其人其作的争议。有网友表示:“说实话,《兄弟》有些失望,但看在《活着》和他数年出一本的份儿上,还是打算买他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