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节十年 人情回暖的十年 这座城市温度上升的十年

返回

邻居节十年
人情回暖的十年
这座城市温度上升的十年

阅读数:0

  一

  2004年的8月21日,那是一个普通的早晨。那天的阳光有点灿烂。那天的稻香园(杭州城里,一个普通的小区),有一位时年8岁,名叫沈馨的小女孩,涨红着小脸,敲开了小区12幢2单元402室,一扇对她和她的父母来说,挺陌生的门。

  那一天,随着沈馨敲出的“笃笃笃”,由钱江晚报和杭州市文明办主办的邻居节拉开序幕。

  此后十年,更多彼此间曾完全陌生的门,被善意的手纷纷敲开。你所在的小区,或街道,各种精彩的邻居节活动,一定也曾感染到你。

  二

  邻居节,这个完全原创的词汇,这个由媒体和政府联动创新的节日,始于杭州。然后,用了十年时间,花开全国。如今,在构建和谐邻里、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邻居节已成为绕不开的城市活动、文明品牌。

  十年,一个值得铭记的节点。

  十年前,我们明白;当时当下,这点依然没变——那曾经右邻左舍的熟稔,楼下楼下的热闹,单元内外的亲近,墙门里外的互助,仍然让整整一代人难以忘怀。

  可那时的记忆,终究只能是记忆。

  如今的社区,再也不是曾经的邻里——那来自同一个单位,或同一个家乡的“集群式”住所。如今的人们,对隐私的渴求比对熟知度的渴求要强,对安全的渴求比对不分彼此的渴求要强,对赚钱的渴求比对邻里互动的渴求要强。社会在变。生活习惯变了,居住结构变了,人口组成变了,环境需求变了。电梯里,小区里,他们仿佛都行色匆匆,仿佛每个人都紧握着自己的心事。

  三

  我们曾为此焦虑。作为媒体的职责之一,便是力所能及地推动文明向前走,哪怕一厘米,哪怕一小步。

  我们也曾为此迷惘。虽然明知邻里间的渐渐淡漠,是城市化现代化过程中看似不可逆的必然,但我们仍想做点什么。

  我们仍想做点什么,来让那份温暖留在我们心里。因为不管怎么变,人们愿意感受温暖的那颗心,不会变。

  我们仍想做点什么,来让乡里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的曾经,还能够多多少少回到我们身边。

  我们仍想做点什么,来让咫尺之间的问候不再尴尬,来让那些来自异乡的初来乍到者,不总是自觉为一个过客,让他们的心理和文化认同上,不再虚无缥缈。

  今天,我们可以非常自豪地声称:作为一家媒体,我们生产了一个非常优秀的产品。一个适时而生、应运而起的精神文化产品。

  四

  十年邻居节,十年邻里文章。曾经一度陷入对于“陌生人社会”的焦虑,如今换来不断构建“新邻里关系”的欣慰。

  我们找到了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由于受到群众的普通认同,政府的大力扶持,终究成为一项百姓自觉发动、维系并推广的,社会化程度极高的城市活动。

  而邻居节的意义,又并不只是活动而已。

  十年前,她的意义,也许只是敲开对面的门。

  九年前,她也许只是杭城社区的一场广场舞。

  八年前,她是吴山上的百桌千人饺子宴。

  七年前,她是好邻居的故事会、表彰台。

  ……

  如今,她还是新型社区自治的见证者,社区网络化的推动者,邻里公约的报道者与传播者,新邻里关系的维系者,新杭州人融入城市的助力者,邻里互睦新风的发扬者。

  而时至今日,这一切,早已不是某一方面的功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构建,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今天亲仁善邻的重现,是每一位愿意改善邻里关系,渴望爱与被爱的,每一位好邻居的功劳。

  这亲仁善邻,是承载着彩霞岭社区那对双胞胎成长的百家爱,是为邻居剪了十多年头发的钟美丽手中的剪子,是九莲社区斯奶奶天天接社区十多个孩子放学的风雨无阻,是嘉绿苑社区屠奶奶送到邻居手中近千双袜子的暖意,是吴菊萍伸出的一双手……

  五

  手机上的时钟不断向前滚动。每个人仍仿佛怀揣心事,行色匆匆。

  但这份行色匆匆中,却比以往多了一点细腻的小确幸。在电梯里,向邻居点个头,道个早;放学时,帮邻居捎带着接一下孩子;团圆时,给隔壁送一块新口味的月饼;过年时,给楼下闹腾的熊孩子送几盒小烟花……

  这些,都是我现在时常感受着的温暖。想必你也同样。

  人与人之间,也许不再相濡以沫。

  但却可以相敬如宾。

  这股能量,让这座城市精神抖擞。

  本报记者 卢楠

  今天开始,杭州市第十届邻居节正式启动。

  第10个年头,今年这个有特殊纪念意义的邻居节,会以怎样欢乐、温暖的方式开场?又会为邻居们准备怎样的好戏?这些问题的答案,就在你们手中——今天起,我们向您征集邻居节的金点子、好创意,同时,请您推荐身边的好邻居、最佳社区邻居节和最有创意邻居节。有啥好主意,请随时联系我们,热线96068等着你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