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源村——
西汉留侯张良辟谷修道之地
村落介绍
武源村位于淳安县东南部,属里商乡管辖,为淳安县三十一都,民国时期属商源乡,解放初期属中坑乡,1956年中坑、里商和洞坑三乡合并为里商乡,1982年12月属里阳公社(后称里阳乡),1992年里商、里阳二乡合为里商乡。其境内的高送兵、低送兵、於家和孙家桥等自然村曾是西汉留侯张良晚年生活之地。
低送兵自然村位于里商乡政府驻地东南4.5公里处,有二十余农户,八十余人口,向姓居多,村落沿毛山坳北坡山谷中呈点状散列。高送兵自然村位于里商乡政府驻地东南5.3公里,农户不足十户,二十余人口,王姓居多,村落沿毛山坳北坡山谷底部呈点状散列。
於家自然村位于乡政府驻地东南5公里处,为武源村委会驻地,有百来户农户,三百七十余人口,於姓居多,村落处于沿留侯坞口南侧,并介于向家源溪东西两岸,呈块状分布。村以姓氏得名。据传,其附近的留侯坞为张良墓所在地。
孙家桥自然村位于里商乡政府驻地东南5.3公里处,农户近约五十来户,一百余十余人口,孙姓居多,村落沿向介于洞下支流与高山坞汇合处的南侧块状分布。据传,清末,祖先自常山等地迁此建村。因村地处两小溪坑口,村边有座木桥,则村名为“孙家桥”。其附近的白云山上曾有一座白云庵,为留侯张良辟谷修道之地。
地名来历
留侯坞。刘邦建立西汉王朝之后,对异性王侯备加防范,动辄以谋反之罪加以杀害。曾为刘帮打天下立下汗马功劳的重要谋士、被封为留侯的张良目睹彭越、韩信等有功之臣的悲惨结局,深悟“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的哲理,害怕韩信等人的命运落到自己身上,乃自请告退,摒弃人间万事,专心修道养精。一日,张良来到歙之东乡(今浙江淳安县),沿着古道进入一峡谷,见山脚溪水清沏见底,山上竹松青翠令人欲滴,远处山峰云雾缠绕,近处山岙白烟袅袅,不觉止住脚步,发出了“此非人间也”之感叹。再往前走,见山岩峭壁之下有座小小的庙宇,庙后苍松翠柏,庙前双溪碧流。张良拍手称道,此乃学道神仙之所也。进庙一问,老道告知:此乃白云庵也。张良顿生归隐此处之心,于是便在白云庵住下,整日随白云老道辟谷修道。后人将此坞称之为“留侯坞”。
送兵村。张良离开京城后,汉高祖刘邦即派人四处查找张良下落,后得知张良在白云庵中辟谷修道,就遣汉使率京兵来接张良回京复职。据《光绪淳安县志》记载:“留侯倒屐入坞中,戒土人勿言,汉使追至,见无人入坞之迹,遂去。”过了几天,张良还是被汉使发现,只好出面谦辞,拒赴京城,并和村民百姓一道送汉使及其所率京兵返京。当地村民将送别汉使、京兵之地称之为“送兵”,后以地处低埠的村庄名为“低送兵村”、地处高处的村庄名为“高送兵”。
张良其人
张良(约公元前250—前186年),字子房,城父人(今安徽亳县)。汉高祖刘邦的重要谋臣,与韩信、萧何并列为“汉初三杰”。他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战争中最终夺得天下,被封为留侯。他精通黄老之道。不留恋权位,晚年据说跟随赤松子云游。张良去世后,谥为文成侯。汉高祖刘邦评价他说:“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据《淳安县地名志》中“境内於家村留侯坞,孙家桥白云山及送兵村白烟岙等地,今存留侯张良墓碑”的记载,张良死后葬于淳安。但由于张良晚年活动鲜为人知,其墓所在地尚有河南兰考县、江苏徐州沛县、湖南张家界青岩山等多种说法。
王拥军 整理 倪儒 林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