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写新书《寻人不遇》,比尔·波特寻访36位中国古代诗人的痕迹
在李白墓前,他洒下一杯威士忌
第一眼见到比尔·波特,这个70岁的美国老头身上,有三件东西最惹眼——一个是标志性的白色大胡子,第二样他是随身携带的僧袋,第三样是脚上的布鞋。三样物件凑一起,隐士或者高僧的范儿就出来了。
比尔是一位来自美国的修行者,痴迷于中国传统佛道经典和古代诗词。因为20年前一本探访终南山当代隐士的《空谷幽兰》,他声名鹊起,成为著名的翻译家、作家、汉学家。
昨天,他在浙大紫金港校区做了一场讲座。开讲之前,在他下榻的酒店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讲讲他的故事。
寻找的过程
比睡觉看电视有意义
去年,比尔就早早预告了今年的行程——寻访36位他所钦佩的古代诗人。在拜访每位诗人的墓地、故居或祠堂时,他都会用一个小杯子,盛满美国最贵的威士忌,70度的烈酒,洒在地上。
“我觉得,我和这些古人都是朋友,所以我一定要到他们生活的地方,实地了解他们的状态,这样,我翻译他们的诗歌才会有生命力。”比尔对记者说。
其实,一开始比尔只打算去寻访20位诗人,不过,他通过百度、微博,找到更多令他惊艳的中国古代诗人。
“哇,这个人的诗写得真好……哎呀,这首词真是绝妙啊!”他用夸张的手势配合语言表达。
因此,从20位变成了36位,两三个月时间制定行程、一个月旅行、一年时间成稿的原计划,毫无疑问地“跳票”了。
比尔告诉记者,原来他想把新书叫《诗的行囊》,与之前一本《禅的行囊》相对应,不过现在,他又找到了一个更好的书名——《寻人不遇》,英文叫“Finding Them Gone”。
“我经常看到,他们的诗名叫做‘寻某某人不遇’。”比尔说得兴致勃勃,“有一首诗,讲述诗人摇了一整个晚上的船,去找朋友。可是到了朋友家门口,他却不进了,回家了。别人问他你为何不进去,诗人说,我去过了,寻找过了,我就满足了。见没见到,这并不重要。”
比尔笑了,秀出深深的鱼尾纹。与古人一样,他也一直在享受寻找的过程,“这比每天睡觉、看电视的生活,要好得多。”
在寻找的过程中,他感觉自己在与古人交流,在尝试读懂他们的内心。
“李白从小就爱拿着剑四处云游,在欧洲,他就是一位Knight,骑士;在中国,他就是一位侠客。”比尔说,“可是,他成不了剑客,只能成为另一个人——诗人。尽管他当诗人是如此成功,但他还是非常失望。”
所以,在李白墓前洒下那杯威士忌时,比尔为李太白长叹了一口气。
每天打坐一小时
不去餐厅,不看电影
一个美国人,衣食无忧,为何会对隐士、修行产生如此浓厚的兴趣?比尔告诉记者,这与他贾宝玉式的儿时经历有关。
“小时候,我家曾经很有钱,多到我觉得父亲的钱像是风刮来的。”可是,后来家道中落。
或许正是家庭的影响,上世纪70年代,在哥伦比亚大学读博时,波特与他第一个中国师父——寿冶老和尚相遇时,开始了修行。
“以前我会去庙里打坐,每天大概四五个小时,然后看佛经。后来我开始翻译佛经和诗歌,这是另外一种修行方式。”
如今回到美国,在西雅图附近一个小镇的家里,比尔还是坚持修行。
他每天早上会在六七点起床,打坐一个小时,然后喝茶,开始工作。12点,他带着家人去海边散步一小时,然后回家洗澡睡午觉,起来后陪太太去市场买菜。晚上9点睡觉。
“我不去外面玩,不去餐厅,不看电影。”比尔说,“我从来不去看朋友,给自己没事找事的生活,太无聊。”
在当下的中国,许多人梦想着抛开世俗生活隐居修行,然而在其他人看来,这样的做法是逃避现实的怯懦行为,是对父母、子女和社会的不负责任。
当记者抛出这个问题时,比尔的表情也瞬间凝重。他思索了一下,答道,“在开始隐居前,你应该先想好,父母如果还在世,有没有人照顾?自己是否有孩子?孩子是否能够顺利长大成人?你必须先过了这一关,能够问心无愧,然后,再来隐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