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沙遍布几十家进口零食店
亲们,选购时请多看一眼包装
看看有没有标注保质期,有没有贴中文标签
本报记者 李思璇 文/摄
韩国的牛奶、美国的薯片、比利时的巧克力、日本的青豆……曾经高大上的进口食品,如今散布在大街小巷,据估算,进口食品店在下沙就多达几十家。
一边看着韩剧,一边吃着可口的韩国进口拉面或海苔,对普通老百姓来说不再是难事。然而,打着“进口食品”大行其道的食品也不一定就是优质安全的保证,市场上关于进口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专家提醒消费者最好炼就一双火眼金睛。
进口零食的粉丝,多为年轻人
在金沙学府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小金,平时工作非常忙碌,还经常加班。“没有零食是无法忍受的,尤其是当你错过饭点,又没日没夜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策划案时。”小金半开玩笑地告诉记者,由于工作很累,吃零食几乎成为一种精神消遣。
小金告诉记者,工作之外,她平时最喜欢的就是逛街头各种进口特色零食店。“去年起下沙开了很多小小的进口零食店,我时不时要去那里给家里的零食柜进点货,韩国的海苔、日本的鱿鱼、泰国的泡面、法国的黑松露巧克力……只要去那里就可以吃遍全球啦。”
据了解,在下沙像小金这样喜欢进口零食的人并不在少数,多为年轻的上班族和大学生,进口零食以其包装精美、口味独特等特点吸引了他们。
记者走访下沙街头的量贩零食店发现,每一个商家都把进口食品放在醒目的位置,从法国的速溶咖啡到丹麦的曲奇,玲琅满目。
有的连保质期也不标,存安全隐患
在福雷德附近的一家进口零食店里,布丁、饼干、糖果、饮料等各种零食摆得满满当当。
记者发现,除了那些知名的大品牌,还有很多陌生品牌。不少食品包装精美,包装字迹印刷清楚,并配有中文标签说明,上面标明了产品的标准号、卫生许可证、生产许可证编号,还有主要的配料、原产国、储存方式、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等信息。
但也有些产品,包装过于简单,甚至都没有贴中文标签,有的连保质期限也没有。价格上参差不齐,产地在美国、法国的食品价格较高,最贵的要一两百元一件,而来自泰国、越南等地的食品价格则较低,最便宜的只要2.5元。
几名女大学生正提着购物篮挑选零食。“我觉得买进口食品显得生活品质高一些,更何况,国内的零时早就吃腻了。”她们告诉记者,她们在课余时间经常光顾这家店,因为觉得这些来自国外的零食不仅包装精美、口味独特,而且还能让她们体会到异域风情,所以哪怕比国产的零食贵,她们也愿意买。
当记者询问在购买之前是否知道进口零食的保质期时,几名女生都摇摇头,表示确实忽略了这些。
记者随机挑选了一包没有标识保质期、没有中文标签的饼干,询问店主它的保质期,店主含糊其辞地解释:货源都是供货商提供的,具体保质期自己也不清楚,应该不会过期的。
专家告诉你,进口食品应这样选购
对于那些没有标明保质期和中文标识的进口食品,工商局开发区分局办公室副主任史小雄说:“进口食品,无论是多么小的包装,都必须贴有中文标签,标签内容不仅要与外文内容完全相同,还必须包括食品名称、配料成分、净含量和固体物含量,原产国家或地区,商品生产日期、保质期、贮藏指南、制造、包装、分装或经销单位的名称和地址,在中国国内的总经销商的名称和地址等内容。”
不是什么店都可以经营进口食品,工商人员表示,经营进口食品,必须办理经销许可证和食品流通许可证。根据我国预包装食品标签和进出口食品标签管理的有关规定,经营进口食品,还必须随商品携带由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出具的检验合格证书。
“一些市民认为只要包装上全是外文,就是进口食品,凡是进口食品就很安全,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要以为进口食品就没有安全隐患,一般来说,进口食品要通过重重关卡才能到消费者手中。如果没有中文标签,这种小食品的来源存在两种可能,一是国内黑心厂家制作的假冒伪劣食品;二是走私。假冒伪劣的不用多说,走私的食品没有经过检验检疫,也很可能出现卫生检查不达标、甚至细菌超标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