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本周笔者向各位推荐一本书——苏童的《米》,这本书讲述了主人翁五龙摆脱饥饿贫困的人生历程,伴着一个家族三代人的颓败,乡村与都市的纠缠与冲突,随着食欲的满足而又落入性欲的陷阱的故事。
大学时的文学课,那位山东来的极为害羞的博士老师给我们讲过苏童的《米》。我们了解他害羞是因为他给我们讲《沉沦》的时候,自慰两个字怎么也说不出口,后来绞尽脑汁在网上下了个梁文道的讲解放给我们看。而后面的这堂课差点把他逼疯了,“我最害怕讲这课了,主角五龙认为米是全世界最干净的东西,他,他……”说道这,他甚至急得在讲台上直跺脚,拳头砸着手掌,“唉,我不好意思,实在说不出,你们自己回去看吧。”我一度挺喜欢这个老师,他简直可爱得像个初中女学生。也因此,他让我对《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童真是个天才!能把人性的恶刻画的这样生动鲜活。作家写小说都是在想象,但想象的程度又不同,如果一本书有80%到90%都是作者经历过的,这就是自传体小说了。而《米》的这个时代是苏童不曾经历过得,凭想象力去创造一个世界,而这个世界被书评家称为一半是历史一半是语言的米雕,苏童的力量让人惊讶。
我在书中看到了轮回,这是中国人骨子里所信奉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五龙靠一袋米发家,心胸狭窄,充满仇恨,从不同情任何人。他从故乡枫杨林坐火车逃难到城里,被人当狗使,报复,告密,杀人,嫖娼的活了50年。最后死在了装满大米开往故乡的火车上。
他曾拔掉自己所有好牙换上一口金牙来让人们尊重他,而在他咽气的时候他的儿子柴生毫不犹豫的拔下了他的两排金牙。他因为仇恨杀了很多人,后来他的儿子米生在十岁时就因为妹妹的“出卖”活活的将其闷死。他爱玩弄女人,最后得了脏病,死的时候双眼尽瞎全身腐烂。他唯一爱的地方是他的故乡枫杨林,他一辈子金银万贯不曾给儿子一个铜板,但他给了枫杨林来的逃荒的很多钱。枫杨林是五龙生命中仅有的干净的地方,那里全都是庄家,是个大米仓。
再看织云、绮云、冯老板、米生、柴生、乃云、抱玉……这些人没有一个是正面的化身,他们都挣扎在这张要勒死每个人的生活的网中,咒骂着,绝望着。
织云心软,可水性杨花,十四岁就为了一件貂皮大衣成了六爷的姘头,与阿宝私通,勾引五龙,为了过上姨太太生活。绮云操持家务,一向嫌弃织云作风恶心,可她没有善心,她时时刻刻都在骂,从五龙进来当伙计,她就大嚷让叫花子滚;对面杂货铺的老板娘曾经藏下了她的金耳环,几十年后被日本人炸死了,她狠狠的说道这是报应。而织云的儿子抱玉更是五龙的翻版,为了目的不惜一切手段,丝毫无人性可言,他在米堆上勾引艿云就是为了问清楚谁偷了他的枪……
很多人看《米》可能是因为它很暴露,五龙对米的情感达到了变态的程度,他喜欢吃生米,无论走在哪里都随身带着。他不允许家里人吃饭剩下一个米粒,在儿媳妇儿嫁进门的第一次一起吃饭,就死死地盯住她饭碗,并暴怒着让其把碗舔干净。而最极致的表现就是在欲望上,电影《大鸿米店》(根据小说改编)并没有过多表示,现在我又想起了那个文学老师,难怪他说不出口。五龙年轻的时候每次欲火焚身都是跟米分不开的,后来连城里的妓女们间都传开了他的变态行为,妓女婉儿曾对他说“我从没伺候过这样奇怪的人”。
苏童曾经对此有些愧疚,他说书中大量的情爱事描写有哗众取宠的意味,他希望人们去看这本书。其实就故事本身来说,如果没了这部分,这本书可能就不是经典了。欲望是本能,没什么比本能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原貌。
我很佩服苏童,这个故事里的所有人都如此“变态”,这让我惊讶作家自己要如何构思才能想象出这样一个丰满的与自己生活时代毫不相干的一个故事,很多人说看过米之后就会后悔,实在太好看太压抑,几天都缓不过来。就连苏童自己都说他开始写这部书时年轻气盛,写到一半面黄肌瘦,到书写完的时候,他已经老态龙钟。这是写作带来的艰辛与磨难。
中国人习惯了性本善的说法,而苏童的《米》彻底颠覆了我们坚持了几千年的观点,电影《大鸿米店》遭到禁播就是因为评委认为这是一个纯灰色电影,没有一点积极阳光的成分。但想要看透人性,这是一本好书,小清新的朋友不推荐。
吴振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