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春江精神之诗歌不死
汪晓池 钱旭君 整理
3月23日,2014年“天意·富春江诗会”在富春江畔圆满落幕。这场以诗歌为名义发起的聚会,汇集了王家新、马永波、廖伟棠、罗羽、谷禾、王东东、梦亦非、育邦等20余位国内知名诗人。诗会设有主题诗学研讨、诗歌朗诵、游历富春美景等活动,诗会还创办了首届“罗隐诗歌奖”,奖励中国当代卓有成就的杰出诗人。大会还特意邀请浙江大学人文学院的党委书记楼含松为获奖诗人罗羽颁发证书和奖金。
作为本次活动的协办媒体之一,《钱江晚报·富阳生活》全程参与诗会活动的所有内容,亲身感受了这些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背景、不同经历的人对诗歌的共同热情。
诗人,一个听着很文艺,但其实有些落寞的群体。在这个充满浮躁的社会里,专心创作尚属不易,更何况是诗歌这样冷门的形式。当应试的语文教育将“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放置到写作要求中时,其实就已经将它拒于主流之外。
在刚举办的富春江诗会上,笔者幸运的遇到了这群不浮于现世,执着于诗歌理想的人,看着他们为了诗歌而相聚,我突然很认同那句诗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话:诗歌不死。只要有一个人还执着的追求,诗歌就不会死。
这期笔者为大家选取的是几位富阳诗人的作品。
蒋立波:浙江嵊州人。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写诗。有诗作散见《当代诗》、《诗东西》、《诗刊》、《蔚蓝色》(美国)、《千岛诗刊》(菲律宾)、《新陆诗志》(台湾)等海内外文学刊物。入选《2013中国诗歌排行榜》、《2012中国年度诗选》等选本。曾获首届“西湖文艺创作奖”、首届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诗歌比赛一等奖等奖项。著有诗集《折叠的月亮》(1992)、《尚未命名的灯盏》(2004)。现居富阳。
林间漫步
(游黄公望隐居地,致罗羽、王家新、廖伟棠诸诗友)
林间漫步,我听见一只蚂蚁
咬痛寂静的腋窝
山泉,在落叶的掩护下运送天真的分币
一句诗分行的地方,
终于出现啄木鸟标记的暗号,
像一个逗点,每次都带来小小的喜悦。
蘑菇那里借来的耳朵
终于从树林深处获得颁奖词
仿佛那完全陌生的器官,
第一次接受了命名
雏鸟的鸣叫,测试着山谷的音箱
一份对于光明的赞美,或许
应该交托给“孤绝于语言”的舌头
那被委以重任的播音员
从一个迷团里,不断抽取空难的美学
湖面上,水鸟的碎步踩出一长串
简洁的省略号,像一种演奏
在意外的治疗中赎回抵押出去的乐器
远处,是鸟窝在重新酿造寂静
一处晦涩的遗址。一个
比记忆里的樱桃甜美的阴道
等待着鹤嘴锄的考古
余北:原名余峰,80年生。业余从事散文和诗歌的写作,目前在某山村小学里教书。
路过郁达夫故居
我无心打扰你的宁静
正如我一次次路过你家门口,
轻轻走开一样,
我的沉沦在一阵春风中变得柔软
掏尽黄沙的江心,嵌入江南的匮乏
这蹩脚地抒情,永远也无法理解
我的苦闷,
一枚带血的樱花停落在你的肩上
这滴落在江南的一滴墨水
是否早已是驻进了你赞美的嘴唇?
对岸的烟囱吞吐着后工业时代的废墟
那些被吹大的数据也买不下,
一个遥远的苏门答腊岛,
无数的灯蛾埋葬在这片灰烬之中
钱旭君:曾主编民刊《紫月诗刊》,民刊《诗红河》责任编辑。诗歌散文作品先后在《读者》、《星星诗刊》等几十家刊物发表。
夜游新沙岛有感
滚动的烟杆,水波
在人语中抖动、复活。
2014年的某一天,
我和那年的自己重逢
碎碎的江波,铺满幻影的骨架
一位坡脚而来的水手,
从我身边经过。
他扔下拐杖,开动阀门
我的陆地和一群人开始消失,
这里一棵树在林中触摸湿透的泥土
把整个春天都伸进了喜欢的气味。
苏波:60后生人,半生居于新疆,后回家乡富阳,现为教书匠。习诗多年,诗歌散见各杂志刊物。
在郁达夫铜像前
在见到你之前
我已将第八座铜像挪至屋角
我知道文字有肉欲体香和温软的耳环
但亦知文字有陡峭的尊严与大理石的面容
在三月里上升的一些事物
依然带着积年的污垢和血迹
一些石头和它内部的黑暗
富春江上的货轮
是永远运载不完的
现在是春天 阳春三月
我未携带一支笔和一个词
在正午大幅度阳光的小小阴影里
我的手指和词语在时光中弯曲
叩问或相握 青铜的坡度和凹痕
陈年的雨水在暗影里孵出绿苔
而那双被鸟们反复叩啄的眼睛
此刻正悄悄转向更远处的江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