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看海现象何时不再重演?记者分赴深圳、青岛、北京等城市进行调查
应对2014版内涝
城市准备好了吗
一场暴雨再度让繁华的现代都市原形毕露。11日,深圳上演暴雨围城,5000辆公交车受阻、2000辆汽车被淹;青岛一面挡土墙在风雨中倒塌导致18人死亡、3人受伤。进入“2014内涝季”,大城市的“良心”准备好了吗?近日多地发生的内涝灾害在警醒城市管理者排水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国务院颁布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自2014年1月1日施行,这意味着城市排涝管理已经有法规可依。“徒法不足以自行”,国内大城市在这5个多月的时间中对《条例》的执行落实情况如何?城市“看海”现象何时不再重演?记者分赴深圳、青岛、北京等城市进行了调查。
暴雨围城之后
各地加紧城市排涝建设
城市看海现象何时不再重演?记者分赴深圳、青岛、北京等城市进行调查
应对2014版内涝
城市准备好了吗
今年以来,暴雨围城对于深圳不是第一次。就在今年3月底,一场50年一遇的暴雨造成深圳出现200多个内涝点,投入50亿元巨资修建的深圳机场漏雨更是成为网民吐槽的焦点。暴雨之后,深圳加紧了城市排涝的建设。
“我们觉得深圳在地下管网建设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深圳市三防办副主任田亦毅说,这些年水务等相关部门的工作重心不断在调整,最早是忙着供水,后来是防洪,最近几年城市内涝严重、老百姓反映强烈,城市排涝工作才提到更高位置。
根据深圳市水务局的统计,2010年-2013年,深圳投入10.3亿元用于城市防灾减灾,主要用于片区防洪排涝工程、海堤达标加固、排涝泵站等工程建设。截至2013年12月,全市共有297.9平方公里的涝区,目前已完成治理的易涝点108个,完成涝区治理面积43.8平方公里。然而11日深圳的内涝再次证明,面对越来越极端的天气,城市管理者根本没有任何资本、没有任何时间躺在上面的数字上“喘口气”。
暴雨也曾经给北京造成刻骨铭心的伤痛。2012年7月21日,北京暴雨造成79人死亡。北京市水务局相关人士表示,为滞蓄雨洪水,北京将结合现有湖泊、低洼地、砂石坑等区域,因地制宜,确定蓄滞洪区。2015年年底完成5项大型骨干雨洪滞蓄工程建设。然而面对《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对城市各管理部门提出的严格要求、设置的问责机制,相信在2014年北方雨季到来之前,北京的城市管理部门还有很多细致的工作要刻不容缓地去做。
对照国家标准
城市排涝仍有硬骨头要啃
面对暴雨的挑战,各大城市都加大排涝建设力度。然而,对照国务院颁布的《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各地的城市排涝工作仍有很大提升空间。例如,北京、深圳、青岛至今都没有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要求:必须达到防治城镇内涝灾害,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公共安全。专家表示,各地要达到这一目标仍有很多硬骨头要啃:
一是解决“九龙治水”的问题。记者在一个沿海城市采访时,需要了解近年来城市地下管网的总体规模以及新建设施的情况,但水务、建设等部门都给不出数字,而且对治理内涝的责任互相推诿。业内专家告诉记者,城市内涝治理是系统工程,需要规划、国土、水务、建设等各个部门配合、协同作战,但目前的情况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没有强有力的协调机制和顶层设计很难取得大的突破。
二是调整“重建轻管”的城市建设思路。例如,深圳后海高档房地产项目林立,南和香港隔海相望,是当地的一张闪亮名片。可就是这个片区,当地10个楼盘地下管网都没有建好房子就已经建成而且都售罄,业主反过来倒逼市政建设,没有一个项目履行排水行政许可,导致排水管道完全滞后,污水被逼直排入海。
“严格来说,没有排水行政许可,项目是不能获得规划审批和环评的,可不知道这些项目为何全都能通过。”深圳市人大代表杨勤质问道,这是“经济脚步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
三是历史欠账如何补足。当前很多城市的排水系统是相对固定的,也是不可逆的,排水系统一旦修建成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被“固定”了。因为城市排水系统工程庞大,有时候看上去是维修一个点上的问题,其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往往是上游系统休整了,下游没有配套休整就难以匹配,有时候就等于做无用功。
北京市排水集团表示,一些管线污泥淤积严重,要是赶上大雨,不但雨水排不下去,污水可能还要冒上来。以东城区、西城区为例,雨污水管线有1300余公里,这些地区的雨水管线老化严重,多是上个世纪50年代以前建设而成的,清理疏通起来难度很大。
解读
南方大暴雨:不异常、不常见
5月11日,我国江南、华南地区出现强降雨天气,其中广东中山、深圳局地降水达300毫米—441毫米,可谓“惊心动魄”。中央气象台权威人士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表示,南方前汛期出现这样的强降雨不异常,但也不常见。
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目前我国南方地区已经进入主汛期,在四五月份的前汛期,南方地区出现暴雨大暴雨等强降水天气,包括三四百毫米的强降水属于正常。除缺乏历史监测数据的个别地区外,此次大部分雨区的降水没有超过历史极值,算不上极端。但此次强降雨过程中,中山、深圳等地,强降雨在同一地区持续时间相对较长,甚至暴雨下了两三天时间,也不是经常可以看到的。
马学款表示,12日夜间,南方降雨将短暂停歇。预计13日至14日,新一轮降雨又将席卷而来。第三波大范围降雨过程预计在18日之前。相关地区要做好预警预报,注意防范强降雨可能引发的城市内涝、山洪、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盘点
近年来的城市内涝
早在2010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对351个城市进行专项调研结果就显示,仅2008年—2010年间,全国62%的城市发生过城市内涝,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从2010年以来,每年都会有一些大城市因内涝引起关注,越来越多的城市变成“都市水乡”,“逢雨必涝,遇涝则瘫”似乎成了大城市一道难以摆脱的“魔咒”:
——2010年夏季,济南、长春、南京、广州等多个城市遭遇严重内涝。
——2011年夏,武汉遭遇暴雨袭击,全市80多处路段积水,换来“到武汉看海”的网络调侃。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暴雨及洪涝灾害,当地道路、桥梁、水利工程受损,民房多处倒塌,近80人遇难。
——2013年9月13日,罕见暴雨袭击上海,全市内多个路段出现积水,部分深达腰部,行人、车辆寸步难行,交通受阻。
——2014年,深圳两次遭遇“水漫金山”,早在3月底,一场暴雨造成深圳200处积水内涝,部分河堤坍塌损毁,2人因灾死亡,而5月的暴雨导致深圳150处道路积水,约2000辆汽车被淹。
大中城市频频变泽国,让人眼花缭乱的 “N年不遇”也屡次上榜。今年3月底,深圳暴雨系50年一遇,5月暴雨则为2008年以来最大,而此前北京7·21特大暴雨中,北京市防汛办也介绍称,本次降雨总量之多、局部雨强之大、历时之长、局部洪水之巨均是历史罕见。
评论
政府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
连日来,多个城市遭遇特大暴雨,深圳这座现代都市成为一片“泽国”。每逢暴雨,外表光鲜的城市,都脆弱得不堪一击,内涝不断重复上演。诚然,内涝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当前法规条例标准样样俱全,各地政府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要拿出实实在在的防涝行动,对城市负责、对百姓负责。
现实情况是,我国多地排水管道是按照一年一遇、两年一遇来建设的。若想短时间内将城市的排水管道全部改造、提升排水标准,并不现实,各地亟须采取有效减缓内涝的应急之策。
今年1月1日,《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开始实施,应急之策、治本之路都清晰可见。去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通知,为治理城市内涝列出了时间表,提出“力争用5年时间完成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用10年时间,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时间表、路线图都十分明确,各地要抓好落实。首先,要防患未然,把防汛工作做在前头。当前,雨季即将来临,各地提前做好防范,细之又细地做好下水道疏浚、清淘雨篦子等工作,排查改造有安全隐患的危旧房屋,及时补齐或更换丢失、破损的井盖,加装安全防护设施。
下水道是一个城市的“良心”,防治内涝更体现着执政者以人为本的民生情怀。各地主要领导头脑中要真正有依法规防内涝的意识,严格按照《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条例》狠抓落实,采取切实的改进措施,一步一个脚印地增强城市排洪能力,让老百姓看到希望。切不可等到内涝酿成惨剧后,举着这是“几十年一遇的强降雨”的挡箭牌道歉了事!
当公众只能无奈地在网络吐槽,相关政府部门是否该真正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而从认识到执行,这“最后一公里”又该如何打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