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开白色,果实红情似火
——野草莓,记忆里的野味,浓浓的童年回忆
春季是自然界中野果最为丰盈的时节,各色各样的山间野果悉数登场。一大波野草莓君也在这一时期闪亮登场。
这是我们常见的野草莓,学名:覆盆子 (通常也叫做树莓!)别称: 悬钩子、覆盆、覆盆莓、树梅、树莓、野莓、木莓、乌藨子,是一种蔷薇科悬钩子属的木本植物,也是一种野生水果,果实味道酸甜,植株的枝干上长有倒钩刺。
我们据其生长方式把野草莓分为两种,树草莓和地草莓。每年的这个时间点,乡间的田头和郊外,到处都可见到它们的身影。一到成熟时,贪嘴的小孩们往往是成群结队地涌向这些地方。
抬头树莓君
——带刺的红玫瑰,摇摇欲坠
树草莓的树木都不是很高,一般都不超过一米。初春时,树草莓的枝头上就绽满了朵朵略带少许清香的白色小花。约摸十几天后,这些白色的小花逐渐凋谢并脱落,取而代之的是一颗颗呈青绿色的小果实,此时的小青果味干涩且略有些苦。再过上半个月时间,树草莓才进入了成熟期。成熟后的树草莓外表呈粉红或鲜红色,大小约人手的小指头粗,其果实由许多细小的颗粒环抱而成,仿如葡萄串的精缩版。树草莓的口味甚佳,清香、甘甜。
近日,笔者在玲珑山锻炼,遇到当地居民王先生,他带我们找到一棵树莓,土话一般就叫“牛奶梦”,树莓枝叶上布满了许多尖利的小刺,故采摘的时候要多加注意,稍有不慎就会被它刺中。但对于我们而言,只要能将这些美味纳入腹中,这些轻微刺痛根本就不算什么,可惜第一批果实大多都已经被摘完了,还剩下些许小颗粒。
王先生告诉我们,因为在玲珑山这边锻炼的人很多,大家看到都会摘几个尝尝,这里又没有人来洒农药,野生野长,可以说是绿色产品,味道酸酸甜甜,锻炼休息之余再摘几颗野生水果尝尝,自然是极好的,你摘几颗我摘几颗,很快就被人家摘完了。
不过不要担心,王先生指着一些青涩的果实说:“第一批树莓已经被摘完了,你们过个四五天再来。不止是玲珑山,现在这个时节,山上,溪边到处都是“梦子”,够你们摘的了。”
弯腰地莓君
——闪光的红宝石,遗落在草丛
地草莓是一种极低矮植物的果实。地草莓的开花期和成熟期几与树草莓同步,但它所开的花和果均较树草莓稍略大些。地草莓的果实初时也呈青杏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的转变成浅黄色,深黄色,直至完全成熟后的血红色。成熟后的地草莓色泽艳丽,鲜红欲滴,煞是好看。有些过度成熟的地草莓外表甚至会泛出淡淡的紫黑色光泽,且周身溢满了黑红色的汁露,这种地草莓可谓是草莓中的精品,若是能摘撷到这类地草莓,同伴们几乎无不投来羡慕的眼光。但这一类地草莓采摘时也需特别小心,采摘时哪怕只是极轻微的碰触到它的茎叶,它也会即刻滚落到草丛中,令你难以觅回。地草莓的果肉内部为中空,所以非常松软,放一颗到嘴里,有时似乎不需咀嚼它自己就会溶化般,倾刻一股清甜的感觉就沿着喉管流入了脾肺间。
无意间和出租车师傅聊起来,陈师傅说:“小时候,嘴特别的馋,经常趁父母不在家的时候,翻箱倒柜地搜寻着家中的每个角落,期望能找到些食物,在那个物资匮乏的时代,无奈家里找不到可以充饥的,只好将饥馋的目光转向野外,转向大自然,吃得最多的就是“梦子”了,边吃边摘,有时候抓一把直接塞进嘴里,那种感觉真是说不出的味道……”
谈到野草莓,林学院大学生李同学显得颇为激动地对笔者说:“临安这边经常会有时节性的野生美味,桑葚、野草莓,我们经常组队去附近的山上,田里采摘,一边吃一边摘,颗颗红得像宝石,再加上绿色衬托,极为好看。”他还翻出前些天他们去於潜同学家附近摘的“梦子”图片展示给大家看。
近日,有很多小伙伴们去摘野草莓,大家出门要注意安全,特别要注意有一种植物叫做“蛇莓”,长得与野草莓很相似,大家要注意区分。市民朱女士就来电反映,她在玲珑山爬山时,在山上发现了很多像草莓一样的果实,但个头没有草莓大。她摘了一颗吃,味道不甜很淡。同行的朋友提醒说,这不是野草莓而是蛇莓,不能吃,也有朋友说这就是野草莓,可以吃。她想了解野草莓和蛇莓到底能不能吃,怎么区分?
笔者就此咨询了扬大园艺与植物保护学院的老师,据介绍,蛇莓与野草莓是两种不同的植物。蛇莓是蔷薇科的植物,有史料记载说是有微毒,但是吃一点点不会中毒,花是黄色的,全株有白色的毛。而野草莓也叫洋莓,是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花是白色的,果实比较香甜。
同时询问村里的老人得知,仔细辨别,野草莓和蛇莓两者的区别还是很容易区分的。
一个是颜色,野草莓的颜色鲜艳,整体颜色较蛇莓要鲜亮不少,由诸多饱满的红色小颗粒挨在一起簇成一只果实,中间呈空心状态,而蛇莓的颜色一般偏枚红色,是在一个浑圆肉球的表面上再长出较分散的红色小“触角”。另外就是从花色区分,野草莓开花白色,蛇莓开花黄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