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住:它叫《少年时代》,不是《小时代》

返回

一部近三个小时的美国文艺片,在腾讯视频上被付费点播50多万次

记住:它叫《少年时代》,不是《小时代》

作者:本报记者 陆芳 阅读数:0

  最近,一部电影很牛。上个月,影片在北美地区上映,苛刻的媒体打出满分。两周前,该片亮相腾讯视频,虽然是付费收看,但播放次数到了56.5万次。

  这部电影叫《少年时代》,“烂番茄”新鲜度99%,互联网电影资料库用户评分9.0,影片导演林克莱特是今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

  昨天,记者花了五元,在线看了影片,的确是一部非常值得欣赏的文艺片。

  我们先来认识下导演林克莱特。

  他之前最有名的作品是自编自导的“爱在”系列,喜欢看文艺片的资深影迷对此应该不会陌生。

  《爱在黎明破晓前》(1995)、《爱在日落黄昏时》(2004)、《爱在午夜降临前》(2013),每隔9年,就拍一部,不变的男女主演,限时一天的爱情。

  在拍完《爱在黎明破晓前》4年之后,林克莱特就开始构思《少年时代》的故事。

  当时,他已经当了6年的爸爸,看着可爱的孩子在自己面前慢慢长大,让他想到了童年的一些事情,于是就打算拍一部关于童年和成长的电影——在时间的自然流逝中,讲述一个男孩的故事。

  2002年,有一双漂亮蓝色眼睛的6岁男孩艾拉·科尔特兰,前来试镜。林克莱特最后决定选用这个毫无知名度、几乎没有演戏经验的小男孩。他给男孩取名梅森,姐姐萨曼莎的扮演者是林克莱特自己的女儿。男孩爸爸的扮演者,是“爱在”系列的男主角伊桑·霍克。

  在接下来的12年中,林克莱特每年都会花费三四天时间,把这一群“慢慢变老”的演员聚集在一起,讨论剧本中角色的生活和命运,并且围绕梅森展开创作。12年成长与变迁,一共耗时39天拍摄,总共拍了143场戏。

  《少年时代》最神的地方是,在2小时45分钟,看到了一个男孩12年的真实成长,他成长中的记忆、怀旧、乡愁和困惑。

  电影以酷玩乐队的名曲《黄色》开始,“从我出生的那天起,我就开始变老。”

  梅森6岁开始上小学,然后到18岁,成为大学新生。他玩游戏、看动画片、和爸爸周末去打保龄球、遭遇校园霸王、看着妈妈再婚、随着妈妈搬家再搬家。这个眼神有点忧郁的单亲家庭男孩,慢慢长出了胡子,开始变声,经历了初恋,有了自己的摄影爱好,长大成人。

  在戏里,梅森经历了父母离异。而就在拍戏的12年中,梅森扮演者艾拉·科尔特兰现实中的父母也离婚了,这一度让他不敢看拍摄回放。

  虽然讲了12年的故事,但电影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戏剧冲突,只有一个少年的成长“烦恼”,细细碎碎的生活细节。

  淡淡的味道,偶尔的涟漪也激不起波浪,却几度让人落泪。

  有时,记者会错觉这是一部纪录片,但《少年时代》仍是一部剧情片。平淡的情节背后,有台词、剧本、结构设计。开拍后的第二年,林克莱特就想好了最后一个镜头怎么拍。

  林克莱特是这样解释自己的想法——“我故意跳过了很多别人看来重要的事件,比如梅森的父母一开始就已经离婚了,这是因为很多我们记得的瞬间不一定是非常重要的那一刻。记忆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同的,但大部分都是由那些细微的无法解释的瞬间组成。我想通过比较浅显的事件挖掘更深层的精华。”

  作为一位独立电影导演,林克莱特通过《少年时代》反映了美国上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的流行文化变化,比如男孩还是小学生时,穿上“哈利·波特”衣服排队买《哈利·波特》小说,长大一点后开始和朋友谈论《蝙蝠侠》,直到高中毕业已不屑谈论《暮光之城》,嫌其太“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