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儿童文学的“快乐老家”
光影随行,余杭电影成长记
夜幕降临,放映机摆上场院,沉寂的村落开始热闹起来。屠再华在回忆中说道:每次放电影,村里就像过节一样。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的电影工业尚未起步。根据中央要求,杭县成立了宣传部电影队,主抓农村电影的宣传工作。屠再华早年就负责了余杭的电影队工作。据他介绍,在当时成立的两个电影队中,一个主要负责宣传部电影队的联系,另一个则负责中苏友谊的电影队联系,两个队分别由领导亲自管理。
“先时办起来的时候非常困难。”屠再华说,由于当时中国还没有自己生产的电影机器,设备完全要靠国外引进。记得当时还派专人去上海淘了半年多,最后却只拿回来一台叫“natiko”的美国放映机,而且只有一只灯泡,灯泡一坏,机器也就瘫痪了。
后来,中央开始发展电影工业,电影票也于当时开始出现。票价有三分和五分的,收集起来的钱就用于国家投资电影工业的经费。如此便形成了一股全民参与电影发展的趋势。
说到电影的放映内容,屠再华说,主要是配合中心宣传教育,放的都是群众们喜闻乐见的东西,诸如《白毛女》之类,那些经典的黑白影像,至今仍存留在那一代人的记忆中。
风雨数十载,漫漫文学路
善诗文,佳作频传
从《中国儿童时报》出发,到60年代初为《上海文学》作文,继而又成为《萌芽》的特约作者,几十年来,屠再华勤勉如一,笔耕不辍,共发表文章两千余篇,出书十余本。提起自己的创作经历,屠再华说,他从小喜欢文学。十三岁还在太炎小学读书的时候,老师办了一个“瓜豆级刊”(级刊就是墙报的意思),从此屠再华就开始写作,《一位吴山老农自缢的故事》令他脱颖而出,并因此被聘为《中国儿童时报》的通讯员。参加工作后,学习条件有所改善,屠再华又先后参加了电影训练班、戏曲、话剧编导班、业余艺术大学等,加入工人业余创作组,更令他的文学创作路越走越宽。
屠再华开始接触儿童文学这块土壤,是在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他完成的第一件作品就被刊登在上海某刊物的头版上。文章讲述的是一只骄傲的小黄鼬的故事,作者用拟人手法,生动地展现了那只小黄鼬如何在黑夜里戴墨镜,后来又为显示自己肚中有墨(旧时称有文化),竟然去偷喝教授的墨水等场景。之后,上海便成为屠再华创作的一块基地。许多刊物都纷纷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育人请匠,甘愿幕后
屠再华说,杭县历来对文化工作十分重视,那么要发展文化,就必须挖掘和培养人才。说到我区目前的文化名人,屠再华可谓信手拈来,其中有好几位,都是经他举荐后接受培养的。美术方面,他们又深入基层,寻访民间颇有造诣的人从事教育工作,如中国国画家柳村、浙江省余杭画院院长李宗峣等。
屠再华为余杭文化的发展培养了众多人才,然而对于“伯乐”这个称谓,他却不敢自居。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既然从事了这项工作,就要想办法将它干好。
在专业文化方面,屠再华还提到当时杭县的三个戏剧团,分别是大东风、小东风和余杭剧团,其中小东风颇具影响力。对于文化创作,屠再华始终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说,创作这种东西不好有功利主义,否则就会误了文化的本质。
余杭来了个老儿童
著名儿童文学诗人圣野在给屠再华的《魔幻的小河》作序时曾这样评价:“藕花洲上乐忘年,童年散文比蜜甜。哪来一个老儿童,只羡蜂蝶不羡仙!”同时他还提到:屠再华的小散文,不事修饰,语出天然,是散文中的诗歌,是诗歌中的散文。
记得《紫茄儿》中有一个片段,祖母对孙女芳芳说:“茄子不开虚花,孩子不说假话”。一路写来,屠再华也是如此践行着。他说,自己写儿童散文,觉得越低幼越吃力,但也感到越低幼越快乐。并坦言:大人国里要打仗,小人国里很快乐。虽值耄耋之年,但屠再华依旧童心未泯。在他的文章中,随处可见天真烂漫、充满灵气的表述,由此他也被戏称为余杭区的“老儿童”。然而他最大的心愿是:把忧伤留给自己,将快乐献给孩子。
目前,屠再华正着眼于一些民间性的创作。对于新一代的文化工作者,他也是寄予了很大希望。他说,文学创作要能多接地气,如此才可让老百姓们喜闻乐见。
“我们爱春天,因为她是从冬天走过来的,我们爱春天,因为她是一年中的早晨。我们都有自己的作业要做,我们都有美好的向往。”这是屠再华的作品《魔幻的小河》里边的一段话,文字清新可人,极富家乡情味。当然,其间更传递着一种积极有为、乐观向上的心态。
作为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屠再华的作品自然是不胜枚举。仅儿童文学的习作就被选入160多种有关合集。此外,他还著有散文集《常有灯为伴》、《快乐老家》和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中华儿童散文诗集《娃娃闹海》、《屠再华幼儿文学选——<小魔伞>》、童话集《卖花小鹿》等。从事文学创作以来,屠再华还分别获得了浙江省文学类“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第三届蒲公英奖优秀作品奖和银奖等荣誉。其散文《清明狗》和人偶剧《爷爷的的生日》更是被中央电视台选中拍播。
阅读屠再华的作品,宛如时光在纸页间将我们带回到了童年。冬蝉夏鸣,蛙声不断。沿着屠再华的文字走,四季风景尽收眼底,漫步间,我们定能找到那份最最美丽的风景。
刘红 傅艺 葛玲燕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