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东升路小新
赵丽_yudianer :今天嘉兴新闻报道了,只说了嘉兴排名明显上升,其他都没好意思说吧!这排名,原本是有多差啊,说金华倒数第一,怎么没好好说说我们的水质和倒数第二差这么多呢,瞧这合格率,真是面孔啊贪光了。
一萍果一 :嘉兴越秀集市~各种小吃~松饼~鸡蛋糕~炸猪排~烤鸡翅~烤鱿鱼~鸡蛋仔~玉米烙~臭豆腐~寿司~肉夹馍~ 各种饼~各种米面饭~哇!小吃大集合呐~
自费唱越剧
嘉兴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有越剧团,它的实力在全省也是排在前头的。可惜嘉兴越剧团在2005年解散,一些老戏迷看越剧演出的机会也就少了。不过,剧团虽然散了,戏迷还在,嘉兴有一批狂热的越剧迷,经常自己掏钱搞演出,多的时候一年能演出七八场。
戏台搭在由拳路翠柳路口,说是戏台,其实就是在人行道上铺一块红地毯。灯光也很简陋,一根竹竿上挂两个灯泡,大音箱是用木质的拉杆箱改装的。
科学老师虞老师告诉我们:“木工的话主要做音箱的箱体,然后还要设计那个共鸣的体积,这个比较专业的。”
人家演出要收钱,但这些戏迷唱戏一分钱不要,反而还要倒贴钱。演出的服装、道具、化妆品全部自掏腰包,有时候演出的舞台也要自己花钱租。
越剧迷施越飞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么,这个也是我们的爱好。所以我们觉得是非常值得的。看到这么多的观众,大家都聚精会神地看,他们得到了快乐,我们自己也得到了快乐,我们觉得非常好。”
票友们经常聚在一起排戏,但毕竟是业余的,缺少专业指导,很难提升。一次偶然的机会,施越飞认识了原嘉兴市越剧团的张卫红,张卫红的老师是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徐玉兰。
戏迷们的热情感动了原嘉兴市越剧团成员张卫红,答应过来做指导老师。“也不是说他们的个人条件非常好,他们都是省吃俭用下来的钱为自己买行头。我真的非常感动,没想到嘉兴还有这么大的喜欢越剧的爱好者。”除了指导戏迷,张卫红也会跟着一起登台演出,去年演了6场,今年已经演了4场。而张卫红见证过嘉兴越剧艺术最辉煌的时代,也经历过剧团的衰落和解散。
张卫红说:“我也跟他们出去演出过几场,观众特别多。如果说嘉兴好好地把一个团队,业余的也可以,专业的也可以,穿插起来。有这个能力的话,相信在我们这一代,应该是很有潜力的。”
小新说:嘉兴市老龄化严重,60岁以上的人将近70万,他们听不懂周杰伦,不少老人喜欢传统戏曲,他们的文化需求,也要有人来提供。
阿德民情热线——小区门口装石球 安全隐患一大堆
家住市区越秀北路望秀苑的居民,向我们阿德民情热线82901107反映,说他们小区门口安装了两只石球,进进出出的真是给他们添了不少的麻烦。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在小区门口我看到了这两个石球,张阿姨说自从半个月前,工人在小区门口装了这两个石球之后,居民的噩梦就开始了。“那么这个车子呢,人家倒进来要碰住,后面倒出来又要碰住,对哇,晚上这里没灯,我们住在里面,自己的车子已经碰了好几次了。”
因为这些石球比较矮,在驾驶盲区里面,坐在车子里面的驾驶员,根本就看不见。不熟悉小区地形,车技又不好的人,特别容易撞到。张阿姨说:“我这里我妹妹这几天来,嘭的一下,前面都撞到了,整个盖子都掀起来了,里面那个挡泥板都坏掉了,自己修一修要钱的对哇。”
车子虽然是钢铁,但是也经不起跟石头这么蹭一下啊。张阿姨说,差不多已经有几十部车子跟这两个石球亲密接触过了,石球上到处是汽车油漆的痕迹。不过,就算是知道这里有石球,碰碰擦擦也还是免不了。刘师傅就是望秀苑小区的居民,车子开了好多年,车技很不错,但也被这个石球蹭过好几次,车子都刮花了。
这些石球装在这里,实在让人不放心。擦坏了车子还是小事情,要是因为这个摔了跤还要去医院,就更加不划算了。刘师傅说:“假如下雨天,人家带小孩的,或者一个大人的话,他雨披穿在身上面,视线不好的话,很容易撞上的,我不敢确定是什么时候撞上,绝对迟早有人撞上,撞上你找谁负责去,对吧,你找城管,城管管不了,找交警,交警也管不了,你报警也没用。”
那么,这两个石球是谁装的?装在这里干嘛呢?具体的情况,居民也不知道。不光望秀苑门口,整个越秀北路的西面,好多地方都装了这样的石球。刘师傅推测,装这个石球可能是为了防止有人在上面乱停车。在现场,我阿德确实看到有人在这条路上违章停车的,但是几乎都是停在非机动车道这一侧,而石球是装在对面一侧,人行道上的。从表面来看,这些石球在阻止别人乱停车这方面,好像也没起到多大的作用。
阿德对你讲:石球到底是谁放的,为什么放在这里,是不是为了阻止乱停车,我阿德也会继续关注。
恬淡知足 不畏艰辛
走进唐菊兴位于中国地质科学院的办公室,狭小的空间像一个过道,堆满了书和地质资料,满打满算也就七八平方米。很难想象在这里办公的是一位勘查评价和指导发现了数个世界级超大矿床,为国家创造财富几千亿的科学家。唐菊兴倒是很不以为然:“有这么个斗室,一个独立空间,我已经很满足了。一年大半部分时间我在出差,要个大办公室也很浪费。”
唐菊兴多年来,坚持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高寒山区、生命禁区,开展野外地质工作,每年大于100天。主持勘查评价或参与发现多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006年至今,他主持西藏甲玛超大型铜多金属矿的勘探评价工作,至今新增铜资源量750万吨,钼资源量69万吨,铅锌资源量105万吨,伴生金资源量152吨,伴生银资源量9995吨。该矿床2010年7月已经投产,年创造利税近3亿元。
可是藏区工作条件极为艰苦,每次入藏唐菊兴和他的团队都要经历强烈的高原反应。为了适应高原缺氧,心、肺会扩大,有的学生因此患上脑水肿、肺水肿,抢救不及时就有生命危险。
在西藏工作期间,每天清早,唐菊兴和他的学生们带着鸡蛋、牛奶、冷馒头,上山一呆就是一整天。“年轻时候上山没觉得什么,现在是爬五步退两步。”岁月不饶人,唐菊兴今年50岁,头发已经斑白。一方面是常年在藏区超负荷的工作,另一件事是2008年老父亲的去世。当时唐菊兴人正在藏区,得知老父亲病危,但从工作的基地出来赶到拉萨都要3天时间,回家未来得及见上老父亲最后一面,唐菊兴当时急得一夜头发白了大半。
贡献突出 为国为民
唐菊兴运用过硬的专业理论技术,开展了艰苦卓绝的科学研究和勘查评价工作,创造了青藏高原勘探的奇迹,为社会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获国家科学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次(2011年),获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二次(2009年、2011年),省、部级科技奖二等奖(2003年、2004年)二次;获中国地质学会十大找矿进展、十大科技成果2次,获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科技进展3次。201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第一批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3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
“铜、铁、金、银这些矿产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粮,我们的使命就是为国民经济服务。”唐菊兴说,矿产储备就像一个国家的工业粮仓,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和国家资源安全。2007年、2008年唐菊兴在西藏甲玛世界级铜多金属矿取得突破性进展时,正是淡水河谷、力拓、智利铜业这些国际矿业巨头密谋联合涨价之时。“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正是唐菊兴这样的科学家的卓越工作成果,保障和缓解了国家资源安全,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必受制于人,立足国内,实现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唐菊兴:青藏高原的耕耘者
胥晓莺 《浙商》杂志驻京资深记者/文
唐菊兴,嘉兴人,历任成都理工大学资源与经济系总支副书记(主持工作),副主任(主持工作),系主任;2002年任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科学学院常务副书记、副院长。现任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区域成矿规律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