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湖区强化科技金融创新 助推经济转型升级
南湖区自2010年底被列为首批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试点以来,把握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浙江中小企业金融中心和民间投资管理中心建设的机遇,抢抓“私募金融”的发展契机,以“基金小镇”为抓手,以嘉兴科技城为平台,全力打造“大科技城”和金融产业集聚平台,逐步形成与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金融支撑体系。
李梦云/文
打造科技金融平台
作为嘉兴市科技金融创新的重要平台,南湖区打造的中国首个“基金小镇”实体建设全面启动。南湖区省级金融创新示范区核心区总规划2.04平方公里,一期启动区总面积约226亩。该区累计引进投资企业522户,其中股权投资管理公司65户,注册资金7.99亿元;股权投资合伙企业457户,认缴资金492.03亿元,实缴资金238.45亿元,股权投资产业集聚效应凸显;股权投资产业税收实现爆发式增长,2013年实现税收3911.81万元,今年1-8月实现税收1.073亿元,成为税源新亮点。
嘉兴科技城作为科技创新核心区和高新技术孵化区,通过科技金融融合创新,积极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中小企业的科技转型发展。科技城共有各类科技型企业约300家,累计投资各类创业创新实体64家,累计资金4.66亿元;引进23家创投基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加快向创业投资领域集聚。近期,深圳市中兴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在嘉兴科技城设立5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及基金管理公司,重点投资包括新材料、新能源、物联网、软件、生物医药、先进制造、新一代通讯电子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一系列产业基金的引进既有利于增加科创型企业的投资机会,也有利于以投资为纽带引进优秀科创型企业落户,现已有一批项目在双向对接中。
银企无缝对接
针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南湖区大力推动金融机构和产品业务创新,积极探索股权及知识产权质押等创新金融产品。目前,南湖区有两家科技支行,嘉兴银行高新支行成立两年多时间里,已累计向该区81家科技型企业发放共计2.65亿元贷款;去年年底成立的中国农业银行(嘉兴科技城支行),已经向10家科技型企业提供7190万元授信,其中专利、股权质押贷款2000万元,授信资金中已有2890万元发放到位。同时,该区加大引导传统银行信贷支持力度,合力破解科技型企业融资难题,浦发银行嘉兴分行成功对接两家企业,共质押专利33项,评估总额4730万元,两家的授信总额为1900万元,今年累计发放贷款1496万元。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激励机制,发挥舆论宣传和典型带动,多部门综合服务并合力推动,南湖区营造了企业上市上柜借力资本市场的良好氛围。目前,南湖有卫星石化和亚特电器2家上市公司,1家企业报会在审,4家企业签订新三板挂牌协议,5家企业启动股改,2家企业挂牌浙江股权交易中心,21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中心创新板培育。同时,2014年首单中小企业私募债券发行规模达1亿元,嘉兴市首只“两新”工程专项债券发行规模达9亿元,直接债务融资方式有所突破,为尝试直接融资起到良好的推介作用。
金融支撑新兴产业集群
南湖区大力夯实主导产业基础,发展电子信息、机电装备、汽配制造、特钢制品和新材化工,2013年累计完成产值434.29亿元;重点培育三大新兴产业,物联网、新能源和生物医药,2013年实现总产值7.77亿元。发挥科技引领作用,建成以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中科院嘉兴应用技术研究院为核心,软件园、通讯园、芯片园、生物园、材料园和孵化园蓬勃发展的“双核六园”格局,借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推动项目产业化,集群发展通讯电子、汽配机电等优势产业,加速电子、通讯产业链的形成,为产业集聚和创新发展提供优质土壤。
这样的产业转型升级催生出了新的金融需求,南湖区按照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原则,将股权投资业作为金融创新示范区建设的主导产业,加速集聚私募基金和金融机构,以发挥金融引擎作用。该区现有市级银行18家,银行业机构124家,保险机构网点73家,证券营业部8家,小额贷款公司5家,外资融资租赁公司4家,融资性担保公司6家,典当公司7家,基本形成了银行、证券、保险、期货、担保、典当及小贷公司等多种金融机构并存,全国性、区域性、地方性金融机构协同发展的多元化格局。
近日,海宁丁桥一家企业凭着出口退税在海宁农信联社获得了20万元信用贷款,成为第一个在海宁农信联社吃到出口退税贷款这个“螃蟹”的企业。
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融资是指企业将出口退税专用账户托管给经市商务局、财政局、人民银行共同指定的合作银行,并承诺以该账户中的退税款作为担保,以取得短期资金融通,并于退税款到位后归还贷款本息的融资方式。
今年,海宁市成为浙江嘉兴首批外贸企业出口退税审批权限下放试点,中国银行海宁支行则是第一家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融资的合作银行。自八月底以来,累计服务21户企业的出口退税融资业务,融资金额5000多万元。
据中国银行海宁支行副行长王群雄介绍:“通过出口退税融资方式,出口企业凭出口货物预录单就可以申请贷款,比起办理出口退税,企业提前2到3个月就可拿到贷款;并且这一贷款是完全的信用贷款,不需要任何质押物。这样一来,既可以加快出口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又能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将有利于海宁出口企业发展,保持出口稳定。”
根据统计数据,海宁市共有出口企业1848户,涵盖皮革、经编、家纺等特色产业,外贸依存度超过60%,且出口依存度超过45%。丁桥的这家企业主要从事皮革手套的制造与加工,去年生产皮革手套共计35万副,主要出口到欧美国家,去年出口额 207 万元,获得出口退税 133 万元。海宁农信联社的钱苗经理告诉我们,在对企业进行调查后2个工作日内对该企业发放了首笔20万元的信用贷款。企业除了在信用社能享受贷款的优惠政策外,还能领到由市财政局下发给企业的融资利息50%的借款贴息款。
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难、担保难已成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突出的问题,担保链风险的加剧也让很多企业对传统的保证担保方式望而却步。海宁市推出的出口退税账户托管融资服务对象就是出口类生产型企业及中小企业。据悉,根据初步测算此项政策将惠及全市800多家生产型出口企业,满足这些企业近5亿元的贷款需求。
李梦云/文
海宁创新出口退税模式
助力小微企业发展
“嘉兴农行到现场帮我们解决融资难的问题,真是太感谢了”。新塍镇某公司的厂区内,企业主拉着农行秀洲支行行长周益丰的手,由衷地道出感激之情。就在不久前,该企业资金链紧张,流动资金不足的消息不胫而走,合作伙伴听说后要求现款交易,一些贷款银行也表示要收回贷款,企业主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农行秀洲支行行长周益丰却主动带着客户经理走访了该公司,全方位调查分析公司现状,肯定了该公司主营业务经营尚好,承诺不抽贷,建议沉淀于房地产的资金尽快盘活,以走出融资过多及融资成本过高的困境,给企业主吃了一颗定心丸。
这已经不是嘉兴农行第一次给企业送去及时雨了,在浙江经济正面临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等“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该行秉承“大行德广、伴你成长”的经营理念与企业同担风险,共谋进退。“要履行好社会责任,支持地方经济、推进普惠金融,做好农行的服务”农行嘉兴分行行长金烈祥如是说到。风雨之后必现彩虹,无论是政府及中小企业融资,还是支农惠农,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嘉兴农行在支持实体经济的大道上坚定不移地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子。
对于政府类融资项目,嘉兴农行可谓不遗余力。今年省政府提出用于缓解农村土地供需矛盾的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农行秀洲支行率先响应,全省首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1亿元洪合镇农村土地综合整治项目于今年7月初顺利通过浙江省分行审批。首批贷款1.1亿元已于9月中旬投放,帮助当地政府解决拆违、复垦面临的巨大资金压力。此外“五水共治”、拆迁房安置等贷款项目也在推进之中,有力地加快了当地的城镇化及美丽乡村建设。
针对中小企业融资成本高的问题,该行通过创新金融产品等途径帮助企业降低成本。例如今年3月,嘉兴农行首笔黄金租赁业务在秀洲支行成功办理。单笔融资额度1500万元。“黄金租赁比贷款要省钱,帮我们企业节省了不小一笔费用!”江南大厦的财务总监对新业务赞不绝口,银企间的合作由此进一步加深。此外“科技金融”也正在成为该行一大亮点,嘉兴农行积极推广“嘉科通”产品,加大推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降低了信贷准入门槛,丰富了信贷产品,激发了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企业的活力。
针对“服务三农”,嘉兴农行今年在全市主要乡镇的村民服务中心、村活动中心等村民密集场所设立三农金融服务工作室,配备“金益农”自助通、三农移动服务包、移动开卡机等金融机具,工作人员每周定期开展驻村服务。预计全市年底前将建设200多个这样的三农金融服务室,从此,村民“足不出村”便能享受理财、贷款、结算等金融服务,使普惠金融的触角延伸到农村深处。
今年以来,农行嘉兴分行贷款投放步伐明显加快,投放数量同比较往年多增,增量均位居同业前茅,同时信贷资产质量也进一步提高,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
李梦云 陈佳能/文
嘉兴农行助力实体经济
秀洲新塍支行员工为村民办理农户小额贷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