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那年
真实不见了

阅读数:5517

  贺岁档的电影里,我最期待的是《匆匆那年》。

  九夜茴的小说引言很吸引人:“我们学过唐诗宋词,也自学过三毛、席慕容……我们玩过魂斗罗、超级玛丽,也玩过任天堂PSP……”

  作者说的那些过去,都是我经历过的。我们被统称80后,大部分人也被叫做“独生子女”。

  青春文学,但凡能让读者找到代入感,就已经成功了一半。剩下的,就看主角间是否能擦出火花。

  但坐在影院里的我,没有淡淡的忧伤,只有淡淡的失望。

  小说的故事不算新颖,一段初恋,方茴和陈寻,好了三年,折磨了两年,了无音讯了五年。

  电影中充斥着爱情小说里经常出现的梗——高考时,男主角特地漏掉一道物理题,就是为了和女主角考进同一所大学;男主角莫名其妙跟小三同居,甩了女主角;女主角意外怀上了男主角室友的孩子,还去堕胎……

  导演在电影中设计了几段字幕,向观众提问——“你还记得她吗”、“你发过誓吗”、“你的誓言实现了吗”……想勾起大家的过去,但却总让人错以为在做问卷调查。尤其,这份问卷中还穿插着几首时代金曲,《当》用了两次,《灌篮高手》用了两次,《信仰》用了一次,最后来了首《匆匆那年》,匆匆结束。庆幸,王菲的歌,写的用情,唱的也好。唯一的亮点。

  每个人都有青春,每个青春都有故事,每个故事都有遗憾,每个遗憾都有回味不尽的美。所以,这两年但凡和回忆沾边、主演长得好看的青春片都大受欢迎。

  不过,每个人的青春有很多面,不是只有狗血的剧情。

  三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在台北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没有人劈腿、没有人堕胎、没有人被车撞死,几个男生爱上同一个女生,懵懵懂懂地跌进了成年人的世界,全片处处欢笑,观众却在默默拭泪。

  对导演和编剧,我不要求所有人都像杨德昌导演那样,在青春电影片中承载起有关青春的价值和思考。

  不过,对青春逝去的不舍,对观众青春岁月的尊重,这是最起码的要求,所以《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才会获得如此多观众的力挺。

  《匆匆那年》俨然是一部精心算计出来的电影——畅销小说打底,搭上青春片畅销的顺风车,选了群好看的演员,拍了堆梦幻的镜头,配了几段好听的音乐,匆匆来去,真实的生活却不见了。

  本报记者 江波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