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高考改革 我区高中教育变化大
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作为试点省份,自2018年起,浙江高考将以全新面貌呈现:1、保持考核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保持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外语科目提供两次考试机会。2、考生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3、计入总成绩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等14个科目,而每门都已经“学完即考”、“一门一清”,在高考中就不必重新再考。
我区2015年新高一的学生,正是在2018年第一批体验全新高考的考生。在高考制度的改革下,我区高中课堂教育也正在进行一场“静悄悄”的改革。
走班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高考改革的方向,对我们高中教学,特别是艺术教育及活动应该是有积极影响。特别是走班制的选修课普及开展,目前光在我们十中就有一两百门选修课。”萧山区第十高级中学的张老师告诉生活刊记者。
传统的班级授课制,将几十位学生编入一个班级,每天学习同样的课程,做同样的作业,考同样的试卷,用同一个标准评价学习。走班教学就是要打破这个传统,允许学生在选修科目中有不同的选择,按不同科目到不同教室上课,组成新的教学班级。
据了解,2013年全省已有4所高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浙师大附中、青田中学、义乌中学)自发成为必修课走班试点;2014年,省教育厅将走班试点扩大到11所高中,这些学校包括浙师大附中、杭州二中、杭师大附中杭州绿城育华学校、鄞州中学、温州中学、嘉兴一中、春晖中学、义乌中学、天台中学、青田中学。而在萧山,虽然必修课走班制试点仍未推出,但全区的选修课已经开始自主选课、走班教学。
没有固定教室,没有固定课桌,换一门课就换一间教室,“走班教学”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更多的课程开发选择权交给教师,更多的课程设置选择权交给学校,这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主动学习能力。
“我喜欢走班,因为可以自主选择。”萧山十中高二年级的李睿告诉生活刊记者。
兴趣选修课、职业技能课程走进高中校园
过去的高中教育是“以考定校”,就是高考考什么,学校的课程就怎么配置。而现在更多的高中开始思考“学生需要什么”。我区不少学校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传承,开发开设选修课程,如萧山中学的数学建模课程,萧山第二高级中学推出的雅兰阁剪纸课程,萧山区第十高级中学的微视界摄影……
此外, 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引进职业技能课程资源,是近年来我深区化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当其他高中生在教室里学数理化时,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高一学生陈奇超却在浙江旅游学院的西餐实训室里和一堆瓶瓶罐罐为伍,有滋有味地学调酒。陈奇超此刻学的是正经八百的高中课程——“西餐厨艺”课,这门课也是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六中的选修课之一。
萧山区第六高级中学与浙江旅游职业学院签订合作办学协议,由浙旅职院为萧六中开设5门职业技能类的选修课, 这是省内高等院校与普通高中开设选修课程的第一个案例。
职业技能课程走进学校,使得优质的高校资源、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到高中教育中来,为学生开辟尽可能多的自主选择空间,让学生在自主选择中成长成才,让学校在特色化选修课程建设中多样化发展。
这种多样化、个性化课程改革,促使学校不断按照学生的选择性要求开发建设出更多更丰富的课程,改变了传统高中教育以高考为唯一指向、千校一面的窘境,体现了普通高中育人模式的可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