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鞋匠:传统手艺的守望者
52岁修鞋匠贾师傅重操旧业,坚守传统手艺十余年
随着时代的变迁,那些在上世纪还能看到挑担子剃头匠、箍桶匠和吆喝着“补搪瓷换锅底”的补锅匠,如今大部分都在城市日新月异的潮流中渐渐流失,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但是,那些修鞋匠却依旧执拗地坚守着他们的手艺。在县域内繁华的街道路边,或在巷口的某个角落,你可以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们低着头,用着老式的手摇修鞋机,为身边的老街坊提供便利。今天要介绍的主人翁是一位50多岁的修鞋匠贾根泉。
沿袭至今的修鞋手艺
近日,笔者来到位于景杉路上的一处弄堂内,终于在十字路口见到了贾师傅。和笔者的想象一样,贾师傅很是清瘦,脸上布着几道深深浅浅的皱纹,身子骨却是相当硬朗的。笔者到达时,正巧遇到一位女士来补鞋。她高跟鞋鞋跟磨损严重,因跟里的铁钉与地面摩擦发出难听的声音而不满。贾师傅拿起鞋子看了看,便娴熟地用锯子据去磨损的地方,并装上一小段新的鞋跟,鞋子马上可以正常的使用了。不仅如此,贾师傅还把鞋子脱胶的地方都仔细地粘好,俨然成了一双新鞋。这位女顾客对贾师傅修鞋地手艺赞不绝口。
笔者在一旁观察了一会儿,贾师傅说的一口标准的临安话,吐字清晰,手脚麻利。他的修鞋摊子上有着一顶大伞,一架老式补鞋机,一个修理木箱子,以及插着假脚的木桩。这便是他修鞋用的所有行当。木箱子里一面摆放着皮鞋垫子、鞋底子、剪子、钳子、锤子等,另一面零零散散的装着一些钉子,一瓶胶水,一捆皮绳、还有一些不知道名字的工具。
贾师傅告诉笔者,他今年52岁,是临安本地人,从包产到户开始便从事修鞋匠这一职业。据他回忆,早先,大人小孩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赤脚大仙”。无论酷暑还是隆冬,大部分农民都是赤脚行走,脚底不是被刺得伤痕累累,就是被冻得红肿不堪。后来,人们都穿自家做的布鞋,妇女们“哗哗”地纳鞋底是那个年代的一景。但因为缝鞋底比较难,并非每个家庭主妇都能胜任,因此贾师傅的生意便上门了。那时候,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布鞋穿久,鞋底磨薄、磨穿了,乡里人就来喊贾师傅了。贾师傅给破旧的鞋子钉上皮掌,给有了窟窿的鞋头加贴皮补丁,就连脱线断掌脱胶地方也能设法修补,而且立等可取,手艺练得十分精通。
重操旧业的十年光景
在与笔者的闲谈下,贾师傅陷入了回忆。他告诉笔者,他也并非是一直的坚守着。为了生活,他曾一度丢弃了修鞋,中途有过几年时间去了无锡打工。但辛苦几年下来,他不仅落下了一身病,而且并未赚到什么钱,无奈之下,才重操就业。
贾师傅来到这条街道修鞋已经近十年了。这十年来,平均每天会有10来个客人,而每补一双鞋大约2元钱左右,贾师傅勉强可以维持个人生活。
兴许是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纪,贾师傅并没有什么拼搏、奋进的雄心壮志了。他向笔者感叹道,“人老了,年纪大了,没什么活头了,就是希望每天出门做生意都能平平安安的,有生意就做。”说完便咯咯地笑了。
接近傍晚,这条小路来往的人流开始多起来,多是附近的人来这儿买菜。听周围的人说,原本这条街上还是有几个老手工艺人的,但这两年来,就只有贾师傅孤身一人,守着这个小摊,守着这条老街。一旁的群众起着哄儿说要给贾师傅找个老伴儿,一时间,小小的修鞋摊在这个冷清的转角处热闹了起来。贾师傅的生意也开始忙活起来。
那些前来照顾贾师傅生意的大多是老主顾,他们赞赏道:“他修鞋的手艺相当好啊,慢工出细活!”贾师傅精湛的手艺着实令笔者佩服,便不由自主的问及老人是否有带徒弟。老人想都没想,直接回答:“没有,这么苦,钱又少,年轻人谁还会学这个,现在有这个手艺的人越来越少喽!以后估计都不会找的到了!”看看老人布满硬茧的手,笔者缄默了,这其中的辛劳可见一般,确实不太会有年轻人想要来传承了。
逐渐老去的手工艺匠人、逐渐远去的传统手工艺,毋庸置疑,无论将来怎么样,在历史与现实的夹缝中,他们始终都是见证一座城市新旧交替的文化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