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的安陵容 最擅长用梨做的“帐中香”

返回

作家孟晖漫谈宋人香事

《甄嬛传》中的安陵容
最擅长用梨做的“帐中香”

阅读数:0

  本报讯 “在宋代的上层社会,香炉里焚香,是24小时不能间断的一项常规设置,氤氲的香氛差不多就和现在咖啡厅的音乐一样,是基本背景。”昨天,作家孟晖做客钱报读书会,在晓风书屋做了一场“玉炉香,袅烟轻——漫谈宋人香事”的讲座。

  这次,孟晖来杭州,是参加浙江博物馆举办的“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漫谈宋人香事”的夏日课堂以及香事雅集的,之后她受邀在晓风书屋,跟钱报读者聊聊,曾发生这片土地上的“宋人香事”。因为,在孟晖看来,宋代是香文化的高峰时代。

  孟晖提到了宋代的士大夫代表人物黄庭坚,“他有一帧《制婴香方帖》,这张便笺如今被视为书法艺术的杰作,当初却是黄庭坚凭记忆为朋友写的一个制香配方。”孟晖说,“可见,那时,像他这样的文人士大夫脑子里都储着些经典制香方子,这大概是最好的一条证据,显示宋代上层社会对于品香一事热衷到了奋勇上阵、亲力亲为的地步。”

  孟晖学美术出身,有一年生日,父母送她一册黑白印刷的 《簪花仕女图》,引发了她对古代女子的生活方式的强烈兴趣,从而开始了她的名物研究生涯,专攻古器物,尤其是女子用的器物。

  比如,她的《画堂香事》、《潘金莲的发型》、《花间十六声》等,都是关于古代器物和生活的小品文。孟晖擅长把学者型的名物考古从容地转换成生活的小情小调,让人长见识之余,时不时莞尔一笑。

  她说,宋代是花香型香品的一个黄金时代。

  “为了将花香结合入高档香料,宋人发展出一种简单而又迷人的特殊工艺‘花蒸香’。”孟晖还研究了其大致方法:选一种树脂类原料如沉香或檀香、栈香,切成小片或小块,叫作“香骨”,将它们与香气浓郁的新鲜花朵一起密封到容器里,放入蒸锅中,在灶上小火缓蒸。这样就让沉、檀诸香染上各种不同的花气,形成明确的、自成一格的复合香型。

  据孟晖研究,宋代常用于蒸香的有荼蘼、瑞香、茉莉、素馨、栀子花、柚花、橙花、柑花、桂花、梅花等等,花种不同,形成的香氛自然也各异。

  宋人研发花香型香品的成绩固然令人印象深刻,但其实当时的“果香系列”也非常发达。孟晖说,调动香气鲜明的水果,以果液、果肉、果皮作为天然香料,配制清新活泼的合香制品,是宋人非常喜爱的制香途径之一。

  “果香类合香制品就是用各种香气强烈的果实代替鲜花,与树脂类香料发生结合。”孟晖举例,比如一款“江南李主帐中香”,是把大香梨挖去内核,装入沉香末、檀香末,密封,然后上火蒸——这是把原料之一的香梨直接发展为盛香料的容器了。蒸过后,削去梨皮,梨肉连同其中的香末一起研碎、和匀,做成饼儿、丸儿。”《甄嬛传》中,擅长制香的安陵容就很拿手这种“帐中香”。

  本报首席记者 王湛

  通讯员 何慧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