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社的敲门砖好狠:写一篇课文

返回

社团如何纳新? 看浙江最早的校园文学社团——杭高鲁迅文学社的招数

文学社的敲门砖好狠:写一篇课文

作者:本报记者 沈蒙和 阅读数:0

  杭州高级中学的鲁迅文学社成立于1921年10月10日,至今已有94年的历史。在钱理群等学者撰述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一书中,该文学社被誉为“浙江省最早的新文学团体”。

  为补充新鲜血液,这个浙江省最古老的文学社近日开始纳新,想要加入的高中生必须先交“投名状”——在高一语文课本里抽取一篇课文,根据题目写作。简单说,就是自己写一篇语文课文,同那些被公认为文坛巨匠的原作者PK。

  这一貌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是杭高鲁迅文学社负责老师高利和两位搭档汤笑和丁淑敏出的题。

  为选拔文学才子,文学社每年纳新时,都会用不同的花样考验新人。高老师告诉钱报记者,对浙江省最古老的校园文学社团来说,这次的“投名状”还不算最难的。

  比如,某年纳新测试,先让新人欣赏两首没有歌词的钢琴曲,一曲国内的,一曲国外的,然后选其中一首或同时选两首写感想。

  又比如,要求新人写出带“花”的诗词,且不少于10句,最好是写樱花的,因为杭高有“樱花文会”。

  最夸张的一次入门测试,高老师出了200道填空题,统统是关于文学常识的,包括杭高特有的文化与历史。

  这样一比较,今年的“投名状”就不算什么了。但出这样的题,高老师坦言自己别有深意。

  “纳新主要针对新高一学生,根据高一语文课文的题目写作,是想让他们提前熟悉课文,认识新教材——目前我们用的语文课本是杭高自编的新教材。”高利解释说。

  同时,文学社的指导老师们想借这篇文章,考察一下新人的文学视野和素材迁移能力。作为一名资深语文老师,高利留意到,如今中学生写命题作文时遇到的最大困难,就是明明有大量素材,但就是无法用到文章当中。“现在中学生的阅读面其实还是蛮广的,但很可惜并未给写作带来好处。这次写同题作文,是想给他们一点方法启示。”高老师说。

  为鼓励新人,文学社还专门出台了一项奖励机制——但凡写得出色的文章,学校将收录编撰成一本学生版高一语文课本。

  大概是重赏下必有勇夫,加上杭高近百年来一直是文学青年聚集地,这次贡院与钱江两个校区共有70多名高一新生纳了这份特别的“投名状”。高一女生陶嘉蔚就是其中之一。

  在班里报名文学社的几名学生当中,小陶是第一个抽签的。当时文学社老师抱了个箱子来班里,她还没听清楚规则就兴冲冲抽了签,抽到了苏格兰农民诗人罗伯特·彭斯的《旧日的时光》。

  小陶回忆说,“一下觉得自己运气真好,比起同学抽中的《蜀道难》、《安妮日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这些名篇,生活化的《旧日的时光》好写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