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竹编到文化创意
在百丈,有这样一种“守竹”情深
在百丈镇溪口集镇的入口处,两个分别为4米和6米高的“竹笋”给百丈的星空增添了别致的色彩。据当地人介绍,这一大一小的标识名为“萌动”,寓意着发芽和希望。而百丈作为著名的毛竹之乡,其深深竹海也从自然到设计,从萌芽到发展,正走出一片不一样的竹乡情韵。
一刀一刻,方淼鑫的竹刻人生
“当你在雕刻竹子的时候,竹子也在雕刻着你。”说起自己与竹子的渊源,方淼鑫感慨万千。
1962年,方淼鑫出生于百丈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刚学会走路时,他就得了小儿麻痹,从此只能与轮椅作伴。但性格刚烈的方淼鑫并没有因此自怨自艾,而是依然怀揣梦想:做一番普通人都难以做到的大事业,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为此,他曾只身一人闯荡上海,补过鞋、开过小店,但发现那些都不是自己的人生目标,直到他接触了竹刻。
1999年,方淼鑫遇到了自己的恩师,在老师的启蒙下,他开始关注家乡这片清波翠浪的竹海。因为本身喜欢文学,方淼鑫的竹制品也是从笔筒等文具开始的,再后来,他就尝试把竹片拼接起来,在竹子上写字、刻画。
2002年,方淼鑫刻了第一幅《兰亭序》,在人群中引起了很大反响。第二年,他就因这件作品获得了杭州市农民才艺大奖。如今,方淼鑫的《兰亭序》已经刻了上千幅,其中最大的长2.5米,宽0.8米。2007年,他所刻的《兰亭序》还获得了中国人文奥运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此外,他还擅长对人物、花鸟的刻画,并在景区深受游客喜爱。今年8月,方淼鑫的“入乡随竹”系列全竹茶、餐具又获得了杭州市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金奖。
“产品是有限的,但将它做成文化会走得很远。”作为浙江省优秀民间艺人、余杭区非遗传承人,方淼鑫以创意的头脑将平凡的竹子化腐朽为神奇,创作出了竹雕眼镜、仿古枕、琮型笔筒、竹刻书等一系列实用美观的竹制工艺品。与此同时,方淼鑫也在竹刻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体味了生命的觉醒和涌动。
竹分类平台:当传统材料遇上新锐设计
在百丈的竹分类中心,64岁的李师傅和58岁的周师傅正在照着台湾设计师的图纸赶制一个高约3米的火猴。李师傅和周师傅都是百丈镇上做竹编的老艺人,十几岁时就在镇上做各种家用的竹制品。后来,老百姓用竹制品的越来越少,竹编行业也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再后来,他们遇到了一批极富创意的年轻人,跟着他们一起玩嗨了。
这些年轻人都是来自各大高校的设计系学生,他们因百丈竹分类平台聚到一起。在导师的指导下,他们从认识竹材到了解设计的本相,从提出问题到找出解决方案。在这期间,他们经受了一场灵感、创意、手作的风暴,体验了一份试错、坚持和团结的美妙。
如今,第二期研习营“竹之光影”已经圆满落幕。历时四天,19位学员总共完成了13个竹灯的制作。从开孔到烤弯竹条,从制作骨架到给灯笼穿衣,再从粉刷、吹干,到作画、喷护木油,每一位学员都在制作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比如如何把传统的花灯做小,简化制作过程,让本地人就可以生产、组装?大家在纸上写下了每一个灯笼的作品故事,与文化、环境、社会和艺术思维巧妙结合,每一件作品都堪称有思想、有温度的大作。
“从原来的家用工具到现在的文创产品,竹编的价值一下子就提高了。”李师傅告诉笔者,很多上了岁数的竹编艺人,如今在这批年轻人的带动下,也像是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
百丈竹分类平台的负责人章旭向笔者介绍了竹行业的市场导向与平台经历,尤其讲述了互联网时代下,产品设计开发与市场推广的关系以及传统产业如何借助设计转型。“一方面是要帮助竹农提高竹子的附加值与收益,另一方面是要为竹制品企业转型奠定一个良好的设计基础。”章旭说,了解市场才能做好设计,如何做好社会创新设计,是未来市场的趋势。
设计先行,当传统材料遇上新锐设计,百丈竹乡又将开始一场精彩绝伦的文创汇演。这个过程,既是对传统文化的承接,也是对未来文化的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