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们那么热爱课外辅导 这中间到底有什么道理

返回

家长们那么热爱课外辅导
这中间到底有什么道理

“徐家私塾”能红火25年,徐老师却说,我心里没有奥数

作者:本报记者 梁建伟 朱平 阅读数:0

  创办初期,学生只有个位数

  考杭外是家长的唯一目标

  “徐家私塾”创办于1991年,初期学生只有个位数。

  1991年的这名学生,是出于帮忙性质。有家长一心想让孩子去读杭外,请徐老师帮忙给孩子补习。于是,在当时城站附近的出租房里,徐老师接收了入室教育的第一名学生。第二年,这个小孩考上了杭外。

  家长很感激徐老师,逢朋友聚会就夸徐老师的神奇。于是第二年又有两个家长慕名把孩子送到徐老师这里。

  徐老师说,当时优秀学生的家长,小升初的最大愿望是让孩子考上杭外。“小学的校长也是一样的,考上杭外的学生越多,这所学校就越牛。”

  徐老师在杭钢小学时,除了上课,还从六年级每个班挑选出5名学生开小灶,同样是为了考杭外。“1990年前杭外每年招生80人,我们学校能考上三四个,在全杭州都是厉害的。”

  1995年重高开办民办初中

  小升初考试,数学培训热了

  徐老师的入室教育从1997年后开始真正忙碌起来,学生人数节节攀升,到2004年达到了150人。由于精力有限,徐老师没有继续扩大招生,后来因为年龄增大,试着逐步缩减规模,近几年一直保持在100人左右。

  “徐家私塾”规模的这种变化,来自于杭城民办初中的兴起。

  1995年,杭城一些重点高中开办了民办初中,杭二中创办建兰中学,学军中学创办文澜中学,杭高创办启正中学等。这些民办初中的开办,让小升初重回考试。

  在这些民办初中开办前,杭州小升初已经实现免试就近入学。据建兰中学原书记袁明元回忆,当时建兰中学一共招3个班,学生要进来只能考试。“记得当时招90个人,一共有2700多学生报名,考语文和数学,题目很难。”徐老师说,他与民办初中的接触,最早是在1997年,当时一些民办初中聘请他给小升初的学生出卷子。

  报名热,考试难,成为当时民办初中的一大特点。2000年,杭城高中办学实行初高中分离,很多民办初中带着重高的初中部下放到区里,成为单独的民办初中。孩子小升初要选择民办初中,考试仍是唯一的路。

  随着民办初中壮大,考杭外不再是优秀学生的唯一目标,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把孩子送进各种数学培训班,应对杭外、民办初中的考试,口碑好的“徐家私塾”成为不少家长的首选。

  徐老师说,那时来找他的孩子,真的都属于对数学着迷型,那时的家长多数也就针对性地给孩子报一个班,算是很重视了。

  民办初中掐尖战激烈

  有推荐资格的校外培训成香饽饽

  以考试方式来择优录取的选拔并没有持续太久,仅仅只有考试分数的评价标准,对小学教育产生了一定误导,有业内人士提出,这加重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于是1998年,杭州出台了统一民办初中招生办法,取消文化课考试,采取学生自愿报名后,电脑派位的招生方式。

  但是,电脑派位并没有彻底消除考试,在教育部门的一条不成文规定中,民办初中每个班还有一定数量的机动名额,折算一下大概是招生总人数的20%,这成为了民办初中掐尖的唯一途径。而掐尖最好的方式还是考试,那些获得华杯赛、杭外推荐生和区三好学生“三位一体”的学生,可以免试获得机动名额。

  要获得机动名额,就要有敲门砖,数学是绕不开的一门学科,校外数学培训热度不减。

  2011年,为了扩大民办初中的自主招生权,杭州市教育局将民办初中自主招生的比例从20%增加到30%,掐尖越来越厉害,学校的小动作越来越多,甚至让公办初中不得不“应战”,公办初中也有了“悄悄的考试”。

  在这场热点民办、优质公办初中的掐尖战中,“徐家私塾”因为培养出的学生特别好,每次参加各校考试总能脱颖而出,一些热点民办初中开始抛出橄榄枝,给他推荐学生的资格。

  “记得2008年有一所特别好的民办初中找到我,在我这里给学生进行了考试,一下子考上了好多个。再后来,其他民办初中校长也来找我,让我给他们推荐好学生。”徐老师说,只有教出好学生,这种推荐才能得到学校的认可。

  家长的嗅觉是很灵敏的,这种推荐资格是一块金字招牌。

  2013年,省教育厅开始提出一条针对民办初中招生的新方案:取消笔试,改为面谈。学校不能考试,怎么选择好生源?一些具有好口碑的校外培训机构一下子成为家长追捧的对象,如今报一个班,已经让家长无法坦然,对他们来说,在势均力敌的培训机构中,多报一个就像多买一道保险,连孩子的心态都不一样了。

  上周杭城民办初中招生工作结束,徐老师说,知道被录取后,一些孩子在他这里的测试成绩明显下降,有些甚至不来了,“他们来我这里的目标太明确了。可一个人的小升初,不是决定前途的全部啊。”不过,也有让徐老师感到高兴的变化:“有家长开始理智了,这几年还出现摇上知名民办初中,选择不去的情况,他们说,不希望孩子压力太大。”

  很多人都问过退隐的事,徐老师表示,其实自己早就定下了“退休标准”,无非就两条:要么是身体状况吃不消了,要么就是奥数热降下来,没家长把孩子送到他这里了。

  本报记者 梁建伟 朱平

  在眼下众多的家教培训市场里,“徐家私塾”只有10平方米的小屋显得有些局促,但每年,都有众多的家长慕名而来,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在这里学习。小屋没变,变的只是每年出入这里的孩子。

  2012年杭州实行零择校政策以来,民办初中的热度一年比一年火。在挑选今年这届学生时,徐老师在家长中做了一个小调查,发现来“徐家私塾”报名前,已经参加了3个数学培训班的孩子,有12%左右,参加2个数学培训班的孩子达到了60%多,只参加了一个数学培训班的孩子是20%。没有参加任何数学培训班的孩子,几乎没有。这些孩子绝大多数是把民办初中作为升学目标的。

  “徐家私塾”开办至今25年,正好赶上民办初中红火发展的20年。而喜欢做统计的徐老师在对自己25年办学经历的梳理中,发现了民办初中热给爸妈的心理也带来了微妙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