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先秦起,上得厅堂下得厨房——
赵匡胤一家子都是艾草的粉丝
生活中的艾
先民在《诗经》就开始采艾了
一说起艾草,杭州桐君堂中医馆名中医、民俗学者袁大梁便赞不绝口,“可以这么说,艾草和中医药学是同步出现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便有艾灸了。证据是《诗经·王风·采葛》里说: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据毛诗注说:艾,所以疗疾。《孟子·离娄篇》载:今之欲王音,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
在民间,艾草被称为“百草之王”。这是因为除了入药,百姓的日常生活中也往往离不开艾,比如说用艾草来熏蚊虫。端午之时悬挂艾草,也正因为这个时节天气潮湿,蛇虫活动频繁,艾草的药性正好可以驱邪避秽。
袁大梁说,几十年前他从医时下乡诊疗,乡下条件差,通常治疗的地方都在仓库之类的地方,蚊蝇往往比较多。碰到要做一些小手术怎么办呢,就会点上几枝艾草熏一遍,那些蚊蝇蛇虫什么的就都不见了踪影,而且还起到了通风消除陈年秽气的作用,减少伤口感染的发生。
平时用药,他也经常用到艾,尤其是治疗妇科疾病,艾草具有很好的疗效。“若要身体安,三里常不干。这句话在中医里可是很有名的,用艾绒炙足三里(穴位),能够治疗许多病症,它不只是熏草这么简单,在熏的过程中能把带药性的热量传递到穴位和肌肉很深的层次,达到治疗的目的。”袁大梁说,从药理上说,艾是温性的,所以使用的范围比较广,相对几乎无副作用,保健效果很好,这也是艾草治病流传几千年的原因。
书画中的艾
唐宋书画中频见艾灸疗法
虽然艾草很平凡常见,但因为它与生活的密不可分,所以自古以来许多文人在书画诗中都对它屡有提及。
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着一份欧阳修的书法《灼艾帖》,文字是这样:“修启,多日不相见,诚以区区。见发言,曾灼艾,不知体中如何?来日修偶在家,或能见过。此中医者常有,颇非俗工,深可与之论权也。亦有闲事,思相见。不宣。修再拜,学正足下。廿八日。”
这个帖讲的是欧阳修的长子欧阳发曾经接受过中医的艾灸治疗,欧阳修认为这是一门学问,值得探讨。一封简短的书信,我们不仅能够欣赏欧阳修精妙的书法,还了解到在北宋时期,灼艾治病。
大概有宋一代,灼艾治病保健是非常流行的。因为另有一幅《灸艾图》,相传是南宋著名画家李唐所作,也有称是明人所摹。图中描绘的是古代农村治病的场景。在路边树荫下一位乡村郎中坐在小板凳上,正在用艾灸为人治病。他弓着腰,手持艾条,专心致志地在患者背后施灸。病人坐在地上,裸露着骨瘦如柴的上身,表情痛苦。他的手脚都被人抓住不能动弹,旁边的人面露同情之色。一个小童子在郎中身后手持一贴膏药,正准备给病人贴敷。正如韩愈所说:“灸师施艾柱,酷若烈火团。”
由此可见,在古代艾灸粉丝之多,应用之广。下至平民百姓,上至达官贵族,无一不将这个治病养生疗法作为治病保健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庙堂上的艾
两位皇帝对艾草的爱与恨
史书上,还因为这一株小小的艾草,记录了两个与皇帝有关的故事。
《宋史·太祖本纪》里记载了一个宋太祖赵匡胤的故事。赵匡胤的弟弟(后来的宋太宗)赵光义生病了,赵匡胤前去探望,亲自手持艾条替弟弟灸疗。艾灸的时候赵光义觉得很疼痛。见弟弟饱受疼痛之苦,赵匡胤心有不忍,于是也给自己艾灸,分担弟弟的疼痛(帝性孝友节俭,质任自然,不事矫饰……太宗尝病亟,帝往视之,亲为灼艾,太宗觉痛,帝亦取艾自灸。)。
后来因为这件事还诞生了一个成语“灼艾分痛”,以此赞赏兄弟之间的情分。不过这个成语现在已很冷僻,几无人晓。我想,应该是自从“斧声烛影”之后就不怎么被人提起了吧。
总之,从这段记载也可以得知,在宋时艾灸疗法不仅在民间盛行,连皇帝一家子都是艾灸的粉丝。赵匡胤能取艾自灸,可见其对艾灸操作熟练。
皇帝对艾灸疗法的信任到清末的时候上演了“反转片”。
清道光皇帝某年不知道为什么,忽然下令:“针灸一法,由来已久,然以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太医院针灸一科,着永远停止”(《太医院志》记载)。当时,针灸法在清代发展已经非常成熟,已经有《针灸大成》之类的系统医书,可惜就因为道光觉得用针和灸在皇帝身上扎来扎去和烤来烤去有失体统,就不许太医院这种代表当时最高水准的医疗机构使用了。
想象一下,如果废弃了最高学府的空气动力学研究,靠民间研究力量,航天飞机能载人航天吗?
所以,很久以后,中医又从日本学回了一些失传的针灸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