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镜头记录演员的故事 用心感受传统艺术魅力

返回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在长沙拍摄纪录片,对话花鼓戏艺术家

用镜头记录演员的故事
用心感受传统艺术魅力

作者:     本报记者 林晓莹 实习生 奕婷婷 阅读数:0

  本报记者 林晓莹 实习生 奕婷婷

  最近,南派三叔同名小说改编的电视剧《老九门》热播,剧中长沙花鼓戏名旦“二月红”一角博得了观众眼球。作为戏曲演员,舞台上,唱念做打,耍刀舞枪,样样在行;谢幕之后,他们是练功房里的戏痴,不知道要付出多少努力和心血。

  近日,浙江传媒学院的大学生把目光投到了长沙花鼓戏上来,还组成暑期社会实践小分队来到湖南长沙,探访花鼓戏演员,将演员的故事拍成一部纪录片,分享给大家。

靠不断的练习和思考,才能驾驭每个戏

  “长沙花鼓戏很活跃,去剧院可以观看正式的演出,在街边河边会看到比较简单的演唱场地,来唱戏的都是热爱花鼓戏的老人,旁边坐着敲锣打鼓的人。”实践团队队长罗雅玲说,这次团队的成员都是湖南人,所以当一个队员提出拍摄花鼓戏纪录片的时候,大家一拍即合。

  来到长沙,在导师的带领下,队员们来到了花鼓戏新剧《马翠花》的后台,和花鼓戏艺术家近距离接触。看到大学生们拿着单反和脚架走进来,说要拍摄一部关于花鼓戏的纪录片时,演员们惊讶的同时,纷纷表示有意义。

  “刚开始接触花鼓戏时心里惶恐,啥都不会,看着台上老师的精湛表演,满堂喝彩,于是就开始在一边模仿学习。”一位45岁的演员老陈回忆说,“第一次上台演出给了我一个小角色,演的是一个小丫鬟,只有一两句唱词,唱的时候还特紧张,声音都打哆嗦,虽然没有出错,但脑袋却是白茫茫一片。”

  老陈说,唱戏不但要练嗓练功,还要理解戏曲,大家都不是天才,只有不断的练习和思考才能驾驭每个戏。

  12岁的张小虎是团里年纪最小的花鼓戏演员,处于演艺生涯起步阶段的他做舞台动作和起调已经是有模有样了。“每天练功很辛苦,早上天还没亮就得起床,晚上很迟才能休息,一练就是长达十几个小时。”虽然练功辛苦,但是张小虎从来没有想过要放弃,“我喜欢花鼓戏,所以不会轻易放弃,这是我的梦想。”

  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花鼓戏演员台下的艰辛一般人很难体会,可以说是一步一步咬着牙练出来的。

30分钟纪录片,分享花鼓戏老艺术家的故事

  “我把你比牛郎,不差毫分呐……”这是长沙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贺艾芸时常哼唱的一段小曲儿,这次纪录片的主角就是她。

  贺艾芸已经唱了六十多年的花鼓戏,她与花鼓戏大半辈子的缘分,起源于幼时与父母一起看戏,被伯乐看中招进戏团里。但唱戏练功假不得、虚不得、吹不得。戏要有品质,出品格,演员要成角儿,必须对自己苛刻。

  “那时候没有系统专业课程培训,所有的训练都是在团里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一遍不过再来一遍,直到练会为止。”贺艾芸说,“这个职业需要的是一辈子孜孜不倦的锻炼,三天不练手就生了,三天不唱,嗓子就不嘹亮了。”

  “反复地唱戏,也会疲倦。”贺艾芸说,这是个落了再涨的过程,有一段时间不想唱,就会有戏迷们问怎么不唱了,“人一旦被需要,就会有动力。”

  现在已经退休的贺艾芸还是跑到学校和剧团里帮助年轻演员化妆,精神好的话,化妆完,她就在场子里看演员们的戏,给孩子们指导指导。

  在大学生拍摄的镜头里,贺艾芸满是爱惜地抚摸着自己年轻时候演出时用过的行头,翻出老照片看了又看。那些唱段似乎她一辈子都忘不了,这些行头也将是她一生的挚爱。“希望用镜头呈现出花鼓戏演员的故事,让大家感受到民族文化的魅力。”罗雅玲说,为了拍好这部纪录片,团队前期做足了准备。

  这群大学生们现在已经回到杭州,正在剪辑这部纪录片,纪录片时长大约30分钟。制作完成后他们还将把完整版的视频传到网站上,和大家一起分享关于花鼓戏老艺术家的故事,希望让更多的人看到传统文化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