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采猕猴桃,逛狮城

返回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采猕猴桃,逛狮城

作者:王莺 整理 阅读数:0

  2016年度小记者们迎来了新学期的第一堂课,这一次,我们走进姜家镇,和爸爸妈妈一起采甜甜的绿色有机猕猴桃,逛文渊狮城,回味那段老时光。

“水果之王”——猕猴桃

  星期六下午,我们参观了位于姜家的方盛猕猴桃果园。在去的路上,我的心情非常激动。我非常爱吃猕猴桃,却不知它是怎样生长的。到达方盛果园后,我注意到猕猴桃树枝繁叶茂,它的藤蔓缠绕在架子上,猕猴桃则长在藤茎上。猕猴桃树的叶子边缘有许多小刺,我们采的时候都非常小心。

  方盛果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猕猴桃被誉为“水果之王”,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例如钙、钾、硒、锌、锗等微量元素和人体所需17种氨基酸,有助于提高人体免疫力。

  千岛湖镇第六小学 四(2)班 洪梓涵

和生态果园的一次亲密接触

  久闻方盛猕猴桃果园大名,终于有机会去一睹它的芳容,与它来一次亲密接触。

  从千岛湖镇开车出发沿千汾线行驶,满眼都是如画的美景,公路两边的自行车绿道上有骑行爱好者在骑行,他们让如画的美景更加灵动!

  方盛果园非常大,果园成梯田式。猕猴桃是藤状植物,爬满了架子,茂密的心形叶子铺盖成了天然的凉棚。猕猴桃挂在藤上,像极了探头探脑的小猴脑袋,也许这就是猕猴桃因此得名的原因吧。

  果园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表皮光滑、大小相对均等的猕猴桃才是品质上乘的猕猴桃。我和小伙伴们开始采摘,不一会儿功夫,就摘了一筐。我们一个个像丰收的老农一样,红扑扑的脸上挂着满足的笑容。

  这样的采摘活动非常有意义,不仅能让我们亲近大自然,还能收获甜美的果实。

  千岛湖镇第六小学 四(2)班 徐藜真

有趣的弥猴桃采摘

  周六,晴空万里,艳阳高照,我们来到姜家方盛猕猴桃果园,体验了弥猴桃采摘。

  刚到目的地,热情的果园主人就在门口迎接我们,还拿出已经成熟的弥猴桃招待我们。我们一边品尝着猕猴桃,一边听果园负责人介绍有关猕猴桃的知识。

  弥猴桃基地在一个向阳的山坡上,充足的光照使得弥猴桃味美汁甜。山坡上弥猴桃的藤蔓长势很好,碧绿的叶子下躲藏着一只只椭圆形状的弥猴桃。我第一次见到长在藤上的弥猴桃,很是兴奋,于是,赶紧根据听来的“经验”挑选个头饱满的果子往筐里装,要不是妈妈提醒我筐里已装不下,估计我还要继续摘呢!

  采摘结束了,我们都满载而归,这真是一次有趣的采摘活动!

  南山学校 四(6)班 郑高远

水下古城上岸了

  狮城,千岛湖水下的一座古城,远近闻名。由于它“深藏不露”,沉在水下,人们看不到它的真面貌。而如今,“文渊狮城”让水下古城重见天日,让30万淳安移民圆了思乡梦,也让新一代的千岛湖人了解了家乡的过去。星期六下午,我们游览了这座古城。

  还没进城,我就远远地看到一段古城墙和一座高高的城门,走进城内,映入眼帘的是白墙、灰瓦、石板街道、牌坊等建筑,仿佛置身于老狮城。特别是那一座座巍然屹立的石牌坊,让这里成了牌坊文化的实景博物馆了。古街上有弹唱的,有舞狮的,有拉人力车的,还有那些穿着长袍马褂的,吸引着游客的目光。

  我看到古街上有一家名叫十八碗的店,导游说这是新狮城的第一餐厅,里面全部都是复古的装饰和摆设,在里面吃饭宛如置身明清时代的酒楼。

  我们的祖辈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化,作为后人,我感到无比骄傲。

  千岛湖镇第六小学 五(5)班 姜涵昱

果园与狮城之旅

  新学期第一次小记者活动是采摘猕猴桃和参观文渊狮城。驱车40多公里路,我们来到了方盛果园。我看到了一大片猕猴桃树,一层一层的,呈阶梯状。穿过挂满南瓜的长廊,走进猕猴桃林,只见树上的果子悬挂在藤上,在秋风的吹拂下,左摇右摆。

  在收获了满满的猕猴桃后,我们离开果园来到文渊狮城,我之前来过一次,是晚上来的,而这一次是白天游览,景色与晚上的完全不同。跟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参观了街上的店铺,据说每一个店铺的店名都和水下古城里的是一样的。最让我着迷的是一位老爷爷和眼镜蛇的表演,老爷爷围着眼镜蛇转圈,你逃我追,十分惊险刺激。

  南山学校 六(5)班 余宇涵

寻源探古行

  终于迎来了小记者新学期的第一堂课。这次我们要去哪儿呢?原来是姜家文渊狮城。据说,它是根据被水淹没的老狮城复原而成的,现坐落在姜家镇上。

  带着喜悦的心情,我来到了文渊狮城。走进文渊狮城,一座高大的牌坊立马吸引了我的眼球,只见牌坊上雕刻了各种各样的人和物,其中,五狮围城赶一珠的图案和故事让我印象深刻。听导游说,狮城名称的来历,民间有一个故事,据传,东海有只修炼千年的乌龟精不小心把偷来的夜明珠遗落人间,引来五头狮子,抢夺夜明珠,龙王知道了,怕殃及百姓,便把五头狮子定住了,夜明珠也失去了光彩。

  站在文渊狮城大街上,摸着一块块凹凸不平的石砖,听导游诉说历史的变迁,我的内心感慨万千。用心一听,仿佛还能听到古时候大街上的吆喝声。

  南山学校 六(4)班 陈俊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