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罗地亚狂想曲 人间难得几回闻

返回

克罗地亚狂想曲
人间难得几回闻

阅读数:0
曼朱基奇进球后和队友庆祝。 新华社发

  《克罗地亚狂想曲》,乍听名字,以为和我们的《战台风》、《金蛇狂舞》一类,慷慨激昂如疾风暴雨。它描写的也确实是内战之后克罗地亚夕阳西下、硝烟弥散,到处是断垣残壁的破败景象。但曲调不但不悲怆沉重,反而节奏明快,让人想到废墟上的小花,寒风中的飞鸟。主题和风格已经够违和,而它的演奏者马克西姆·姆尔维察更是个悖论。这位身高2.07米的演奏家染发文身,貌似玩世不恭,但他一旦坐在钢琴前略作沉思,开始演奏这首专门为他谱写的名曲时,高山流水便从一个天才古典钢琴演奏者指尖流淌出来。

  克罗地亚足球队在莫斯科的经典逆转,如同又一首和这个民族的性格看似违和、实际上契合得天衣无缝的伟大作品。这群世界上最有体育天赋的斯拉夫人,继承前南足球的华丽衣钵,二十年前初登世界杯殿堂,就由左脚拉小提琴的苏克领衔,演奏出令人叹为观止的华彩乐章。时隔二十年,在莫德里奇指挥下,他们把卢日尼基体育场当舞台,再一次演奏出让人心旷神怡的足球版克罗地亚狂想曲。

  世界杯开赛之前,CNN就把莫德里奇和哈维、小白一起归入大师的级别,称他是当今世界最被低估的中场指挥家。前南斯拉夫足球是世界足坛的神迹,他们身材高大,却能把球踢得像绣花、画画和演奏乐器,在他们华丽灵动的风格中,又浸润着这个民族坚韧执著、百折不回的强悍,索斯盖特和他的弟子们,对这个对手的风格好象琢磨得少了点。

  莫德里奇打趴三喵军团后说,英格兰人先伤了他们的自尊,然后激发了他们的斗志。英格兰队进四强后,英国媒体和名宿开始备战英法大战,展望衣锦还乡、万人空巷、举国狂欢的场面盛举。至于半决赛对手克罗地亚,只是轻描淡写提了句,大概意思是:他们太累,没有花头。

  克罗地亚队确实累得龇牙咧嘴。赛前一天,主帅达里奇还不知道怎么凑齐一个首发阵容:一个发烧,三个受伤。

  克罗地亚人不像英格兰队那样心思缜密。英国《卫报》送了他们一个头衔:即兴发挥大师。可以理解为,他们达到了飞花摘叶、伤人立死,随心所欲的境界;也可以理解为,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得过且过、小富即安。

  克罗地亚和俄罗斯队点球大战前,莫德里奇大老远冲苏比西奇问:我们谁先踢啊?达里奇也承认,自己的队伍能走多远,并没有具体计划。

  但英国媒体忘了达里奇另一句话:我们没有专门练过点球,也没想过打加时,我们一般都在90分钟内解决战斗。

  如果绿茵场上真有战斗民族,就是克罗地亚。“拳怕少壮”,“天下武功、唯快不破”之类的常识对克罗地亚人不适用。他们开场疲态尽现、失误连连。但挨过困难的上半场后,他们的技术、意志全面占了上风,变成一群不知疲倦又充满创造力的铁人。

  克罗地亚为自己国家、也为世界杯创造了一连串的纪录。如果说他们真有什么足球密码,可能就是老一辈中国人耳熟能详的前南斯拉夫的二战电影里,那些南斯拉夫游击队战士的生存哲学:面对强敌时机智勇敢、英勇无畏,对任何艰难困苦都安之若素。我们看到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在他们自己看来,就是云淡风轻。

  克罗地亚是典型的小国寡民,不可能像德国那样培养人才如流水作业,也不可能像法国那样把大半个非洲当人才融资平台。他们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涌出一批天才,绽放、凋零后,再在一个漫长的周期里酝酿下一次的爆发。但正因稀缺才弥足珍贵,值得久久回味。

  莫德里奇的领衔演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

  七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