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补,就是给身体装“地暖”
温补,就是给身体装“地暖”
寒是百病之源
过两天就是冬至了,接下来就是“三九”,这是老年人比较危险的时期,因为寒是百病之源,体外的寒会与体内的寒狼狈为奸,预防的办法就是温补。
温补,就是用温性的药物,滋补温化五脏六腑,好比给身体装“地暖”。
人体75%左右是水,身体里面哪里水最多?血液。随着年纪的增大,负责体温的肾阳功能下降,血温因此下降,低温的血,流动会变慢,活血会变成瘀血。体温每降低1℃,脑血流量就降低60-70%,免疫功能下降30%。为啥中风、脑溢血、冠心病冬至前后高发?体温低,血液粘稠度高是主因。到了冬天,有腰膝肩颈痛的人更痛了,也是血流不畅造成的。
冬季正确的养生之道,就是温补。
我省很多名老中医,大多从冬至开始进补,很有仪式感。有一位老中医,给80多岁的父母买什么补品呢?花2000元不到的钱,买6瓶黄氏益寿强身膏,服用近3个月。为啥医生自己不给父母开一人一方的膏方,而买现成的黄氏益寿强身膏?他说,这个方便啊,也实惠,也符合老年人进补要求。老年人大多虚寒,冬季进补要温补,要气、血双补,补品要容易消化。黄氏益寿强身膏这几个要求都符合。
进入冬季后,杭州的著名老字号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种德堂、北京同仁堂平海路分号,黄氏益寿强身膏卖得很火,之前市场上没有这样一款温补型的、适合中老年人服用的膏剂类滋补品。黄氏益寿强身膏是江苏著名中医世家传承了300年的秘方,40年前无偿贡献给了国营无锡制药厂,与黄氏响声丸同出一门,是我国膏类的著名品牌。
“温补”的学问是怎么诞生的
讲到冬季温补,我们给大家说段中医史。
明朝中后期,中医突然冒出了一个“温补派三大家”,温补派提倡多用甘温的药,重视滋补先天之本的肾、后天之本的脾,批评善于用寒凉药的朱丹溪(1281-1358年)。代表人物是明朝御医、苏州人薛己(1487-1559年),绍兴人张景岳(1563-1640年),宁波人赵献可(1573-1664年)。
为啥到了明朝后期出现了“温补学派”?答案在竺可帧先生的研究成果里。竺院士发现:中国历史上几次最大规模的改朝换代,和4次小冰河期有密切关系,明未清初是第四次小冰河期。当时气温剧降,造成北方干旱,粮食大量减产,形成几十年的社会剧烈动荡和战乱,长期的饥荒是造成战乱无限制扩大的根本原因。明朝就是在小冰河期最冷的时间节点垮掉的。
明朝小冰河期,时间是从1450年到1750年的300年。大家看,“温补派三大家”就生活在这段时间。而朱丹溪生活在温暖多湿的年代。
温补派的理论,讲究五脏六腑都补。首先要补肾,代表方是六味地黄丸;同时要健脾,代表方是补中益气汤;要气血兼补,代表方是四君子汤、四物汤;太冷了,需要活血化瘀,代表方是血府逐瘀汤。顺便说一句,活血化瘀理论诞生在清朝,也与气候比较冷的背景直接有关。所以对熟悉中医的人来说,你把他眼睛蒙起来,一听黄氏益寿强身膏22味药的组成,就会发现,这张方子怎么没有什么大热大寒的药啊?怎么多是甘温、甘平的药啊?怎么那么四平八稳、不寒不火、温文尔雅啊?哦,原来,这就是一张诞生在明朝后期江南水乡的滋补膏方。
膏方,又叫膏滋药,有滋润的意思在里面,人老了,阴虚了,就是说水分少了,体内滋润的津液少了,这个时候,光靠吃饭还不行,要补充一些功能性的营养。膏方,像黄氏益寿强身膏,22味药需要8小时提取,浓缩,药物分子很小了,能迅速吸收,身体就会得到滋润。
有需要黄氏益寿强身膏的读者,可以到杭州胡庆余堂、方回春堂、北京同仁堂,绍兴市区震元堂总店,嘉兴老百姓大药房总店(勤俭路991号),嘉兴月河中医馆购买,6瓶一个疗程,市场价2300元,优惠价1990元,可服用3 个月左右。其他服务信息请拨打本版报纸电话咨询。 本报记者 寿亦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