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中山路,站着一栋网红建筑,这里——
有一位实业家,一颗文心
一个时代沉浮中勇于变革的身影
![]() |
叶景葵 |
![]() |
工商银行羊坝头支行 |
双十一期间,秋冬装热卖,模特们拍“卖家秀”,有时要选择合适的外景。中山中路261号,工商银行羊坝头支行所在的这座小楼,就是杭州城当下最热的网红拍照地之一。
这一座西式老建筑,这里常年有网红、模特和拍婚纱的新人,在摄影师指挥下摆着各种姿势,无论是晴天雨天,都能拍出特别的味道。
110多年前,这里是中国最早的商业银行之一浙江兴业银行的总行。
提到浙江兴业银行,杭州人叶景葵不能不提,他执掌浙兴的30多年间,该行成为民国时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商业银行。翻开叶景葵的往事,会发现钱塘江大桥、杭州城站、上海图书馆、商务印书馆,都与他有关。
叶景葵是实业家,同时也是藏书家。他所藏书三万余册,如今保存在上海图书馆,成为上图古籍部重要收藏。藏书之余,叶氏悉心校对,撰写书跋。11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卷盦书跋》,就是叶氏书跋文献的最近整理成果。
为杭州第一条铁路
筹备资金
1874年8月29日,叶景葵出生在杭州木场巷(约在今婺江路地铁站西一带)叶宅。
叶景葵出生4个月后,同治皇帝驾崩,光绪继位,大清朝即将迎来最后的晚潮。1894年,21岁的叶景葵考中举人时,甲午海战已经一触即发。
他也受到当时“变法维新”风气的影响,在北京通艺学堂学过英文、数学。
中进士后,叶景葵站在人生的重要路口,他选择去山西巡抚赵尔巽的府中做“省府办秘书”,叶景葵为赵尔巽写了《条陈十策》,向光绪提出“收利权”等一系列办法。随后的几年间,他跟随赵尔巽到湖南、辽宁等地,为他出谋划策。
柳和城说,叶景葵在赵尔巽麾下主要专注财政、矿务。他没有留过洋,是传统科举出身,很多新东西都是自学和实践中摸索的。这与他后来投身实业,任大清银行、浙兴银行负责人都有关系。
1905年,在盛京将军赵尔巽府中担任“秘书长”(总文案)的叶景葵,收到了同乡汤寿潜的信。当时浙江、江苏二省爆发保路运动,民众捐款集资修铁路,叶景葵帮忙筹了一部分钱。于是浙江有了第一条铁路,杭州有了城站。
据柳和城介绍,关于城站选址,汤寿潜听从了女婿马一浮建议,才定在今天的位置。
为了辅助铁路修建,浙江兴业银行诞生了。1907年,浙江兴业银行第一次股东会在杭州举行,后在杭州、上海、汉口分别设立机构,叶景葵被推举为汉口分行总经理。但此时叶景葵仍在朝为官,无暇分身,不久就辞去经理一职。
很多金融界的首创
是从他开始的
1911年,晚清最后一年,在邮传部尚书盛宣怀举荐下,叶景葵被任命为度支部天津造币厂监督。4月,又署理大清银行正监督,这是光绪朝改革中成立的国家银行,但弊病很多,叶景葵接了个烫手山芋。
在任上,叶景葵凭借自己管理财政的经验,制定了一系列规章。柳和城说,叶景葵的改革让他得罪的一些人,同时也获得了一些认可,如大清银行上海分行经理宋汉章等人。后来孙中山改上海分行为中国银行,宋汉章等人成为官办银行负责人,依然对叶景葵这位前辈很尊敬。
上任大清银行正监督仅100多天,武昌革命爆发,叶景葵挂冠归去。1915年8月,终于闲下来的叶景葵被推举为浙兴银行董事长。上任伊始,他第一项举措就是把总行从杭州迁到金融中心上海,“抓住了上海当时的机遇,这对银行发展非常重要。”柳和城说。再就是实行董事长负责制,这在中国金融界的首创。
从1915年到抗战爆发的20年间,浙兴银行五度位居全国民营银行之首。在放款上,以“振兴实业为本”,当时张謇大生纱厂、大中华火柴厂、恒丰纱厂等民族企业都接受过“重点放款”。大中华火柴厂的刘鸿生称浙兴为“我们自己的银行”。
除了支持民族企业,对国计民生事业浙兴也尽力支持。除前面提到的沪杭甬铁路外,1934年钱塘江大桥的修建,也有赖浙兴筹款。
浙兴银行是民国时爱国浙商集体救国的产物和见证,后来民国时银行收归国有,需退还大家筹款入股的股金。柳和城说,作为“股款清算处”负责人,叶景葵把所有股款一一还清。
“这是很吃力的事,而且对他本人没好处。”期间北洋政府、民国政府不断更迭,叶景葵与多方一次次谈判,“自始至终一直做”。历经30年,终于还清。这份信用和能力,也是他能领导浙兴30年的侧面写照吧。
与友人共同筹建
上海合众图书馆
除了企业家的身份,叶景葵还是一位旧式藏书家,但与很多藏书家相比,他手里的唐、宋、元代善本并不多。“他主要以名家稿本、抄本、批校本为收藏对象。”《叶景葵年谱长编》作者柳和城先生说。
叶景葵不光收藏,还校对文字、考订版本。每得到一本书,必定去找参校本加以校对,记录书跋。遇到残缺不全的书,想办法修复、把残缺部分补足。
柳和城说,在叶景葵的藏书中,最重要的一部是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手稿,从明清之际到清末流传200多年,当他买来时,这部书已经被虫蛀得碎烂不堪。他一页页处理,请修书高手修补,费时两年,濒于废毁的珍品得以保存。“修书的钱已经大大超过了买这本书的钱。”
所以叶景葵志在保存文献。经过数十年苦心经营,叶景葵收集藏书计3万余册,其中还有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底本、惠栋《周易本义辩证》手稿、钱大昕《演易》手稿、周雪客《南唐书笺注》抄本等,都是书中瑰宝。
战乱时代,很多古籍大量散佚,叶景葵写信给刚大学毕业不久的顾廷龙(后任上海图书馆馆长):“鉴于古籍沦亡,国内公立图书馆基本薄弱,政潮暗淡,将来必致有图书而无馆,私人更无论矣。是以发愿建一合众图书馆。”
1939年,叶景葵与张元济等朋友共同筹建了上海合众图书馆。叶景葵出钱、买地,还把自己多年收集的3万册书籍都捐出。顾廷龙来上海帮他,任图书馆总干事。新中国成立后,图书馆更名为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藏书如今归上海图书馆。
《卷庵书跋》中有《苏学士文集》一则,叶景葵提到,这本书是文献学家黄丕烈的藏书,后来归苏州潘氏。“倭兵入苏州”时,潘家被日军轰炸,潘季孺逃命时没来得及带书,后来回去,从“瓦砾灰烬之中”偷出这一本。叶景葵十分庆幸这本书能存下来,又十分痛心那些毁掉的书。
叶景葵也是商务印书馆的元老和股东,他对书籍文化事业的贡献不可谓不大。1949年叶景葵病逝,好友张元济作诗相挽:“万卷输将尽,豪情亦罕闻。君能成众志,天未丧斯文。”
(徐梁先生对本文亦有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