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科鄙视链与周星驰考状元

返回

文理科鄙视链与周星驰考状元

阅读数:0

  最近有几篇文章很热。

  1.央行发布了一篇论文,其中称“文科生太多”是一个严重问题。这篇论文是4个博士写的。

  2.中科院博士黄国平论文的致谢文章上了热搜。黄国平这个理科生写了篇文科生也叫好的文章。

  3.另外是钱伟长发表在20年前的一篇论文,不知何故被人翻了出来,一句“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令人绝倒。钱伟长是个文科转理科的大家。

  今天,我们就从这些聊起,谈谈文理科的事。

  文科生太多了吗

  最近,带有“中国人民银行工作论文”标签的文章《关于我国人口转型的认识和应对之策》,因当中的一句“重视理工科教育,东南亚国家掉入中等收入陷阱原因之一是文科生太多”,引发争议。

  写这篇文章的是4个经济学博士。

  有评论认为,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需要文理兼备,针对任何群体的标签化鄙视都是浅薄可笑的。

  话说回来,我们文科生多吗?来看数据——2017年我国高考总人数为940万,其中文科生占40%左右,约350万人。

  多吗?似乎也并不多。

  这些年,受经济和就业等影响,重理轻文的情况也确实存在,家长偏向于孩子去读理科,毕竟好找工作。电视剧《你好,旧时光》里,家长就对要读文科的孩子说:你知不知道转到文科班,你就没有别的退路,你只能当第一,不能当第二。

  我们为何分文理

  1950年6月8日召开的第一次全国高等教育会议上,来自苏联的专家阿尔辛杰夫认为,新中国的大学就是教育工人、农民和劳动者的地方,要为国家培养工程师、医师和农业专家,而不是文科生这种大而无用的人。

  毋庸讳言,我们当时的高等教育受苏联模式影响很大。所以,1952年的院系大调整就不难理解了。当时大量综合性大学被打散学科,工科院校增加,而文科被削弱甚至取消,不少学校的社会学、政治学被砍掉,心理学只有两所大学开办,人类学只有复旦大学还把它保存在生物学之下。

  当时浙大也进行了院系调整,从此浙大定位就成为理工科为主的大学。

  20世纪50年代,我国是全世界文科生数量最少、文科教育比重最小的国家。文科、财经、政法这三个科类合起来的学生数占比,1949年33.1%,1953年14.9%,到了1957年仅剩8%。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几乎是全世界最重视理工科教育的国家。

  1977年,高考恢复,为了迅速培养人才,我们采取了文理分科的办法。一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就是当年的写照。

  这种人为分类的教育模式也一直存在一定争议,但从现实来看,也是当时最可行的办法。

  教育是个永远的话题,我们总想把水端平,但似乎永远端不平,这么难,这么烦,我们为啥要让孩子读书,答案也许在最近大热的这篇论文致谢文字里——

  一篇刷上热搜的致谢

  “我走了很远的路,吃了很多的苦,才将这份博士学位论文送到你的面前。二十二载求学路,一路风雨泥泞,许多不容易。如梦一场,仿佛昨天一家人才团聚过。”

  近日,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一博士论文的致谢部分在网上引发热议。作者在《致谢》中回顾自己如何一路走出小山坳和命运抗争的故事。

  据查证,这篇论文写于2017年,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博士黄国平。“一直盼着走出大山”的他已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而觉得快扛不下去了,他的信念很简单:“把书念下去,然后走出去,不枉活一世。”

  如今在腾讯工作的黄国平是读理科的,但他的文字却感动了很多网友,不管这些网友读的文科还是理科。很多网友说看哭:在他的经历中照见了自己。

  “中央政法委长安剑”微信公众号这样点评:真正打动人的不是文字,而是奋斗史。

  生活的路上并没有捷径,不是你选了文科或理科,就一定能过得更好。无论读什么科,奋斗是一样的。

  心中有梦,眼中有光,归来仍是少年。中科院是这样说黄国平的,但这句话也可以用来形容更牛的一位大咖,写论文不用参考文献的钱伟长——

  “不必参考任何文献”的论文

  “本文不必参考任何文献”。

  这是钱伟长一篇名为《宁波甬江大桥的大挠度非线性计算问题》论文参考文献部分的第一句话。

  该论文发表于2002年5月,不知为何却在20年后火了。

  钱伟长是谁,他是和钱学森并列的“三钱”之一,我国近代力学的开创者,被称为“万能科学家”。

  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的物理学家,他当年考进清华时,物理分数是5分,数学、化学共考了20分,而英文因为没学过是0分。不过人家作为大儒钱穆的侄子,文科很强,历史满分,考进的也是清华大学历史系。

  没想到入学第二天发生了“九一八”事变,钱伟长大受刺激,他说:“我听了以后就火了。没飞机大炮,我们自己造!我下决心不学历史了,要学造飞机大炮。”

  他决定转读物理,当时每周的课堂测验,他一连7个星期都不及格。教授懵了,找他谈话。

  钱伟长说:“你不要让我离开物理系,我会赶上来的。”

  他像学习他熟悉的古文一样,把公式定理背得滚瓜烂熟,除了吃饭睡觉,就是读书。他后来说,当时比他还用功的大概只有华罗庚了,因为他早上5点去图书馆背书时,华罗庚已经回来了。

  还有更高能的,他体育很好,还是清华大学足球队的主力前锋。1937年,他还入选了国家队,参加了在菲律宾举行的远东运动会:“那场比赛,我踢进了一个球。”

  钱老文科底子厚,转理科也是成就惊人。而他自己大概并不在意什么文理科,他说自己是“以国家需要为专业”。

  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写下那篇不需要参考文献的论文时,他已经90岁高龄了。

  从钱老身上,我们看到一个大写的人字,一撇一捺,一个是文,一个是理,撑起他的整个人生。

  话说回来,文理分科,到底是怎么来的,这要从一次教育会议说起——

  或许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文理分科依然会是主流;那回头去看,我们古代历史上那些考生们需要考理科吗——

  科举考试要分文理吗

  说起文理科,就想起周星驰考武状元的电影《苏乞儿》,他考武状元但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感觉文科是0分。

  古人需要考理科吗?有时是需要的。

  科举考试在隋代出现时没有文理科。但到了唐代就花样多了。太宗时期就设了法律等考核专业。高宗设了数学,武皇时期还有武学考试,就是武状元。

  唐时的明算科,测试考生的数学水平与天文历算水平,算是当时正儿八经的理科内容。

  到了宋徽宗时期,算学、医学、法学、书学等都可以考,算学是纯理科,医学大部分是理科。

  明清基本变化不大。

  而鸦片战争后,面对“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考试自然也要改。于是增加了大量时务、法律、算学的考试。

  当年科举考试很难,录取率很低,一般在万分之一左右,而我们清华北大每年的录取率一般在0.07%,也是万里挑一。

  读书,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截止到科举废除,我国历史上共有654名文状元,而武状元只有186名。

  整个科举史上,可以查到的文武全才的只有一个。唐穆宗时候,有个叫郑冠的人,考了文状元,接着在4年之后,又考了武状元。但他之后的事迹留下的不多,只说他字写得不错。估计后来也泯然众人了。

  看来古今都差不多,高考状元最后在社会上能做出一番成就的,也是少数。

  文科好还是理科好,文科无用或者理科有用,这种争论其实永远争不出个结果。

  随着时代的变化,现在很多新学科已经跨越了单纯的文理之争。

  在今后的日子里,重要的不是文理,而是你的选择,是否真实地遵从你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