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前的宋人 体育休闲原来这样丰富

返回

千年前的宋人
体育休闲原来这样丰富

作者:本报记者 高华生 阅读数:0

  从万人空巷的蹴鞠、绵延三十余里的钱塘观潮,到老百姓普遍能参与的投壶、锤丸、争标、击壤、相扑、陀螺、马球、秋千等活动,千年之前的宋人体育休闲生活丰富多彩让人惊叹。

  如今,当我们漫步杭州南宋御街、西子湖畔、钱江两岸,依稀能看到这些运动穿越千年之后的影子。这些带有南宋临安城印记的运动,是宋韵文化的一种历史形态,值得我们研究回顾。

  钱塘江畔绵延三十余里

  都是围观弄潮冲浪的粉丝

  每年的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举世瞩目,无数观潮人蜂拥而至。穿越回千年以前南宋都城杭州,虽然没有现在的帆船、桨板、冲浪等水上时尚运动项目,但是当时的宋人有自己的水上项目:弄潮、游泳、水秋千、赛龙舟、水球等。

  当时划船“争标”已经成了老百姓日常体育锻炼活动。那时候的西湖龙舟争标,六条龙舟分成两队,向立在湖中的一根挂着锦彩、银碗、纸币的“标竿”划去,最先拿到“标”者获胜。比赛过程中岸上鼓鸣锣响,热闹场面可以想象。

  宋代吴自牧所著的《梦粱录》一书则讲述了杭州城里水面荡秋千表演:表演者荡着秋千,直到身体与架子持平,突然松手跳到空中,翻个筋斗再钻入水中。这个项目当时叫水秋千,像是现在跳水与荡秋千的结合。

  所有项目中,要说竞技难度和危险系数,非弄潮莫属。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和周密《武林旧事》书中记载,每年八月十八,钱塘江都有规模浩大的弄潮活动。

  弄潮儿是当时万众关注的人物,类似现在的体育明星。“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弄潮的时候他们披头散发,潮头越大,他们弄得越欢,场面惊险刺激可想而知,也难怪普通老百姓百看不厌。

  每年八月十八,从庙子头到六和塔,绵延三十余里的钱塘江畔,布满了为观潮搭建的彩棚、看台,是钱塘看潮的盛景。

  我们常常去爬的南高峰

  是南宋相扑全国总决赛场地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我们熟悉的南高峰在南宋时是个“网红”地。

  南高峰有塔,塔下建有一寺,叫“荣国寺”。荣国寺塔院,就是南宋都城临安的著名相扑比赛场地。在《梦粱录》卷二十《角抵》中,详细记录了当时的盛况。

  “角抵”,就是相扑,也叫“争交”。在南高峰举行的是全国最高级别的相扑比赛总决赛,获胜者的奖品很是丰厚。宋理宗景定年间,温州人韩福夺得相扑冠军后,还被授予军职成为军官。

  那时候比赛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式分胜负的比赛,有打擂台的性质,基本是官方组织的。另外一类是民间的,在瓦舍勾栏(南宋临安文化娱乐活动的专业场所)进行比赛或表演。

  当时,杭州有大批相扑高手,还有女将,比如“赛关索、嚣三娘、黑四姐”等,在“瓦市诸郡争胜”,名气大得很。

  女子相扑选手穿着类似今天的无袖圆领衫,女子相扑最热闹的时候,曾在东京汴梁宣德门广场上,为皇帝和老百姓表演。

  北宋嘉祐七年,司马光给宋仁宗上了一道折子——《论上元令妇人相扑状》,呼吁朝廷要加强对文体表演市场的监督管理,并建议以后禁止女子相扑表演。不过,从记载南宋都城风貌的《梦粱录》来看,此时民间的女子相扑表演还没有受到影响。

  除了女子相扑外,还有“乔相扑”、“小儿相扑”。“小儿相扑”就是儿童的相扑表演,“乔相扑”就是乔装相扑、滑稽相扑。周密《武林旧事》“社会”条中记有“角抵社”,说明南宋民间已经自发成立了相扑运动的协会社团。

  现代高尔夫运动

  和宋代捶丸是近亲

  西方体育史一般认为高尔夫运动起源于14世纪的苏格兰,但是也有不少中外体育史家认为,这项运动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宋朝。根本原因就是早在宋代,中国就出现了与高尔夫运动高度相似的竞技项目——捶丸。

  2002年,山东泰安市泰山岱庙雨花道院翻修马道时,发现了六块宋代的“土衬石”,上有十四幅宋代婴戏石刻,其中一幅画面上一童子分腿而立,右手执球,左手执一月形球杖上举,反映了宋代捶丸的场景。

  锤丸可能由唐代盛行的马球演变而来。唐代民间只有贵族才会养马,所以马球是一项贵族运动。后来马球演变成了步打球,逐渐又演变成更为经济的捶丸。

  据捶丸专著《丸经》记载,宋徽宗不仅爱打球,还是个装备党,他的球杆以金子装饰缘边,顶上还有玉饰,球包是个锦囊。

  捶丸还有“儿童版”——击角球。宋代《过庭录》曾记载了一个击角球的故事:范仲淹外孙、北宋官吏滕元小时候爱击角球,范仲淹担心他玩物丧志,每次劝诫他都不听,最后命人拿铁锤将球打得碎渣四溅,和我们现在家长痛恨孩子沉迷电子游戏,十分相似啊。

  从豪门宴席到平民巷陌

  投壶是雅俗共赏的游戏

  投壶来自于儒家所奉行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射”礼,在投壶游戏中,巧妙地体现着六艺中“礼”的重要性。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然而当活动场地有限、宾客数量不足等原因而无法射箭时,投壶就被用来代替射箭,因而有“凡宴不射,即为投壶”的说法,是古代士大夫宴饮时常常做的一种投掷娱乐游戏。

  流传至宋代,投壶更热,更普及。北宋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这里的“射”指的就是投壶。

  投壶的核心环节是“投箭入壶”,但并不是想怎么投就怎么投的。投壶之前,先摆酒席。酒席要摆到客厅或者庭院里。酒席摆好,大家分东西两排站立,主人站在东边,客人站在西边,双方鞠躬行礼。然后主人向客人发出邀请,客人再三推辞之后,接受邀请。如此这般客套完了,主人捧出一捆箭和一只壶,把箭发给客人,把壶安放到酒席南边,距离酒席大约两支箭或者三支箭连起来那么远。

  大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在《投壶新格》一书中介绍了投壶的过程,并对旧规进行了简化,让投壶进一步世俗化、平民化,后来逛个园子、游个湖都能看到有人随处表演投壶,场面热闹非凡,既能登上大雅之堂,又能走进平民巷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