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本,流淌在历史里的文脉

返回

解读杭州国家版本馆,为什么要从“文献之邦”展讲起

版本,流淌在历史里的文脉

作者:本报记者 宋浩 阅读数:0
厅内展示的宋刻本
《景宋四史》雕版

  解读杭州国家版本馆,为什么要从“文献之邦”展讲起

  版本,流淌在历史里的文脉

  本报记者 宋浩

  7月30日,杭州国家版本馆(又名文润阁)举行开馆展览开幕式,“潮起之江”“文献之邦”“盛世浙学”“千古风流”等展览同时开幕。

  上周日,钱江晚报“人文读本”推出《你好文润阁》特别报道,受到极大关注。在主创建筑师王澍解读文润阁的“现代宋韵”主题设计之外,很多人更想搞明白——版本是什么?文润阁“润”在何处?

  开馆展览开幕当天,几大展览从不同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了回答。我们也将不定期地针对几大主题展览,讲述更多版本馆背后的故事。

  今天,先来讲讲“文献之邦”“千古风流”这两个展。

  “文献之邦——江南版本文化概览”是以江南版本文化为主题的固定陈列,分“版本源流”“版本内涵”“版本技艺”“版本审美”4个单元。这一主题展关乎杭州国家版本馆的立馆宗旨和专业定位,承担着解释何为版本、何为版本馆的问题。

  也就说,这个展要让普通观众都喜欢看、看得懂。所以,“文献之邦”展览中所呈现的“版本”,早就突破了学科意义上的版本,更好地诠释了“梳理江南版本文化发展的脉络,普及当代版本文化的理念”。

  与文润阁的建筑设计建造一样,“文献之邦”的诞生也历经2年多,从内容策划到文本撰写,从寻找文物到联络借展,倚靠的是一个多人策展团队。我们请到了团队中的两位,杭州国家版本馆展陈负责人余良峰和策展顾问之一胡小罕,来聊聊“文献之邦”如何来讲好版本故事。

  特别要提醒大家的是,杭州国家版本馆官宣了预约开放信息:8月1日起可通过电话预约:0571-88079999;0571-88070098。8月3日起可通过当日上线的微信公众号“杭州国家版本馆”预约。

  国家版本馆,社会大众该怎么理解其中的“版本”二字?或许“文献之邦”的策展思路,能以一种浅明的角度来帮助理解。

  在余良峰、胡小罕等人的理解中,版本馆的“版本”是一个广泛的概念,不仅仅局限于版本学的范畴。除了赓续文明,“版本”还应与当代生活紧密联系,与人有关、与文化有关、与当下有关,甚至与未来有关。

  接下来,我们就通过展品讲故事,也试图从三个维度去重新认识一下“版本”二字。

  “文献之邦”展厅中有五代雕版印刷的《陀罗尼经》、吴越时期的“雷峰塔经”。起源于中国的印刷术,大规模应用是从江南地区开始的。到了宋代,浙江刻书超过福建、四川,成为三大刻书中心之首。

  《南宋临安书坊一览表》展现了临安城里私人刻书业的发达:棚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太庙前尹家书籍铺、钱塘门里车桥南大街郭宅经铺、清河坊北街西面东双桂赵宅书籍铺……借《唐女郎鱼玄机诗集》《江湖集》等刻书的传世,这些书坊的名字也得以流传至今,而出自这些书坊的优秀文化版本,经过一代代藏书家的保藏,存世至今。

  藏书家往往会在书上留下藏书印。展厅里有一册《太学新增合璧联珠万卷菁华后集》(金亮捐赠),属于宋代的版本。这本书曾收藏于清宫,印有“太上皇帝”“八徵耄念”“天禄继鉴”等藏书章——没错,它曾经的主人就是乾隆皇帝。

  古代江南的刻书、藏书,最后的高峰是湖州南浔嘉业堂。当时,嘉业堂主人刘承幹辗转获得了蜀大字本《史记》、白鹭书院本《汉书》、一经堂本《后汉书》和大字监本《三国志》四套宋版书,据此又影刻了一整套雕版,一套宋版的四史丛书就这样化身千万本《景宋四史》(景宋,指近现代以古本为基础,重新刻印之后进行出版,起初常以宋版为底版,故称景宋版、景宋本),让更多读书人看到宋刻本的面貌。如今,其中一块嘉业堂《景宋四史》的雕版就陈列在展厅里。

  很明显,展品的故事呈现了一条在江南流淌不绝的文化河流。每一个版本都承载着文化,都蕴含着中华文化的某一段基因。

  版本,串起的是文脉绵延。

  自五代到晚清,江南地区无疑是版本文化的核心地区。但余良峰和胡小罕觉得,如果从历史的纵向维度来讲,版本应该从新石器时代说起。

  为什么这么讲?

  杭州国家版本馆旁边,就是良渚古城遗址。一条良渚港,五千年来从未停歇。从一万年的上山文化,到七千年的跨湖桥文化,再到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良渚,考古实证浙江是世界稻作、蚕丝、茶叶、漆作、瓷器的主要起源地,它们,无不都是构建浙江大历史的“版本”。

  再往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器形、纹路中也隐藏着版本信息,甲骨文、金文、刻石、简帛、纸都是早期的“版本”。

  展厅中有几段汉代木牍,上面记载着陪葬衣物、款式、财物的清单,书法在楷、隶之间。这几件汉代广陵国的文物是从扬州博物馆借来的。汉简在北方出土较多,而南方较少,可以说,扬州博物馆的这几件汉代木牍是展现汉代江南版本文献的代表。

  展览里有一个单元为“版本内涵”,细览非常有趣。“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首自小背熟的唐代王维的《相思》,有16个版本——

  上面四句出自清代《唐诗三百首》中的《相思》,但在唐代笔记《云溪友议》中,《相思》的第二、三句是“秋来发几枝,赠君多采撷”;到了宋代诗集《万首唐人绝句诗》中,前三句又变成“红杏生南国,秋来发故枝,劝君休采撷……”多个版本的《相思》,反映了这首诗在不同时代的不同面貌。

  到了近代,随着西方印刷技术的引进,大规模的印刷带来了新的版本内涵。展厅中的《近代江南地区主要期刊一览表》《近代江南地区主要报纸一览表》等陈列物,列出了一系列近代报刊,如《格致汇编》《皖报》《苏州白话报》《申报》《新青年》《东南日报》等等。这些报纸发行在浙江、上海、江苏、安徽、江西等地,展现了近代江南地区涌现的新思潮。

  谢作拳是策展团队中具体负责借展的人,寻找展品并筹借的工作,花费了他一年多时间,借展机构,多达数十家,仅浙江图书馆就拿出了好几百件展品。因为有些展品具有重大意义,再难也要借到。

  在策展团队的共识中,每一种历史版本,都凝聚特定时代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记忆,存储着那个时代的智慧。

  最终,杭州国家版本馆“文献之邦”展览以自藏和借来的2000多件展品,共同讲述了关于江南版本文化的故事,从新石器时代讲到了当代。

  版本,观照着时代的更迭。

  “文献之邦”主题展览还设置了多媒体互动。在古籍《百家姓》的展台旁边,观众扫码后,可在手机上输入自己的姓氏,查看姓氏的起源。在文澜阁《四库全书》旁边,观众通过看展学习后,可以活学活用,将《论语》等书籍按照“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进行分类……

  在展览的最后,是距离我们很近的当代“版本”,年画、粮票、布票、纸币、邮票、出生证、股票认购证、结婚证,这些记录下社会生活变迁的载体,展现了版本与当代生活的关系。

  从新石器时代的玉器、春秋战国的铜剑,到当下支付宝和健康码的第一行代码……历史版本是记录历史的“活影像”,当代版本是时代的“见证物”,版本纵贯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也连接着当下的生活。

  版本,承载着生活变迁。

  讲到这里,也许很多人已经明白了,所有记录中华文明印记的各类载体,都是版本资源。“文献之邦”主题展览,乃至杭州国家版本馆保藏的版本,已远远超过版本学这一学科意义上的版本概念,是关乎各个时代和社会生活的版本文化,它的范畴更广博。

  胡小罕说,杭州国家版本馆希望让大众看到版本流传背后的历史,版本文化背后的人。人们创造版本、利用版本、传承版本,也在不断地开发和创新版本。国家版本馆的建立,可以通过版本文献的收藏、展示和研究,以一种新的视角来述说历史、传播文明,更好地助益当下、启示未来。